青島原稱「膠澳」,自從朝廷在此地設立港口,並以鐵路連接至濟南之後,這座小小的漁港幾乎在四五年時間內就擴充成了一座4、5萬人的大城。筆神閣 bishenge.com
位於山東半島東部沿海的青島,同朝鮮半島、日本列島隔海相望,又是距離上海等南方港口最近的北方大港。因此在港口創建之初,這裏便成為了極為熱鬧的貿易港。到了崇禎十一年,此地的貿易量已經超過了原來面對遼東半島及朝鮮半島的軍民兩用港-蓬萊港,僅次於天津港。
山東半島作為一個突入海中的大塊陸地,沿海的海岸線極為曲折,因此隱藏着不少優良的港灣可以作為船隻出海的私港。在開放海禁之前,山東半島的豪紳和私鹽販子都擁有不少小港口,作為向遼東和朝鮮半島走私之用。
雖然有登萊水師控制着通往遼東半島的海道,使得山東的海上走私船隻沒有東南沿海這麼肆無忌憚,但是在北方沿海也算是一個走私大省了,其走私貨物最為大宗的就是鹽和棉布兩類。
不過到了崇禎十一年末,這些山東的走私港口基本都算是終結了。這當然不是豪紳和私鹽販子們良心發現,也不是山東官軍突然賣力了起來,而是走私活動被市場經濟所擊敗了。
一方面,歷經十年的改革擴建,長蘆鹽場已經一舉躍居為大明最大的一處鹽場。通過採納了各種新式工藝和風力機器,長蘆鹽場在崇禎十一年的產量已經超過了兩淮鹽場的一倍,幾乎佔據了全國鹽產量的一半。
這些低廉的食鹽不僅為北方的漁業生產和牧業生產提供了大量的醃用食鹽,更是擊潰了山東半島存在已久的私鹽。山東私鹽販子熬製的土鹽雖然廉價,但是質量顯然是無法和長蘆鹽場採用工業化流程生產出來的食鹽相比的。
山東私鹽之所以能夠歷久而不衰,完全是依賴於官鹽質差價高不為百姓所接受,方才擁有的市場。現在既然官鹽的價格已經降到了百姓能夠接受,質量又遠遠超過土鹽,私鹽自然也就失去了市場。
而隨着朝廷開放海禁和鼓勵漁業生產,許多私鹽販子們發現,他們熬製土硝或是改行去捕鯨,所得利潤比販賣私鹽要高的多,山東原本發達的私鹽經濟也就迅速的萎縮了下來。
至於那些私港的主人也很快發現,在今時今日的大明,不是擁有一個不被官府發現的港口就能幹走私生意的。依託於天津製造業的天津港,和依託於一條通往內陸鐵路的青島港,這些朝廷規劃的官方港口,正以一種匪夷所思的方式高效吸納着北方的各種資源,將運輸的成本分攤到了最低。
從這兩個港*完關稅出口的貨物,價格居然比從這些私港出去的貨物成本更低廉,那麼誰還願意從交通不便且沒有保障的私港出貨呢。
從前這些私港的主人擁有着整個山東半島的物資作為出口的依靠,但是現在在他們背後的卻是一個已經被鐵路分隔的山東半島,山東的物資首先會考慮走鐵路和官港,接着才是去私港碰碰運氣。
運輸物資的不足,反過來又推高了私港的運營成本,私港的費用上升又繼續勸退了貨主。於是除了幾個交通設施便利的私港,那些交通不夠便利的私港便漸漸歇業了。
雖然在這個過程中,不少私港的主人對於朝廷這種規劃鐵路及港口的建設極為不滿,認為是從小民口中掠食,他們不斷煽動本地百姓反對鐵路的修建。但是因鐵路而受益的士紳百姓卻堅定的站在了朝廷這一邊,保護了進行鐵路建設的工人和工程師們。
而到了崇禎十二年春天,這些維護鐵路建設的山東士紳和百姓獲得了他們最大的回報。青島雖然是一個地理條件極為優良的港口,又瀕臨黃海,但是這一地區還是屬於水資源貧乏的乾旱區域。
在港口和鐵路沒有修建之前,青島的農業生產是比較落後的,畢竟此地常常發生春夏連旱或是夏秋連旱的年景,只能依賴於漁業捕撈作為當地百姓的一項主要副業。網不過隨着青島通往濟南的鐵路建成,青島港便迅速迎來了一個高速發展期。
從內陸運來的棉花、鋼鐵、煤炭,從海外運來的漁獲,從南方運來的糧食和各種日用品,都將青島港碼頭填充的滿滿當當的。每一日都可以看到碼頭上的搬運工人和車輛排成了人流,裝卸着大量的貨物。
此前山東巡撫衙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