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國皇帝在教堂前發表悼念三位科學院院士的悼文時,站在前排耶穌會修士中的龍華民,卻聽的有些心不在焉。筆神閣 www.bishenge。com
一頭銀白色頭髮的龍華民,雖然看起來還是很健朗,但是他的年紀比金尼閣還要大上一些,他是和利瑪竇同期來華的傳教士。在利瑪竇去世之後,他便按照利瑪竇的遺接任了中國傳教團的監督。
事實上在中國耶穌會傳教士中,他才是耶穌會中國區會長,但是因為他反對教徒參加祀孔祭祖,認為這有違教規,因此和傳教地的士大夫們發生了衝突,最終激起了中國士大夫們的憤怒,釀成了南京教案。
雖然在徐光啟等中國教徒的斡旋下,南京教案終於被平息了下去,但是龍華民也不得不將自己的監督一職,讓給了支持利瑪竇改良天主教儀式的金尼閣。而和中國士大夫們關係較為良好的金尼閣,也沒有辜負他的期望,得到了新登基的中國皇帝的信任,為耶穌會打開了在中國合法活動的局面。
看起來耶穌會在中國的局面欣欣向榮,他身邊的這些耶穌會弟兄們,也對皇帝能夠親自為三位教徒致悼而興奮莫名,但是龍華民的心裏卻一直高興不起來。
因為在龍華民看來,他們雖然帶來了西方的籍,但是耶穌會帶來這些籍的目的,並不是如同皇帝所說的,是為了和中國進行文化交流。他們是希望向這些瞧不起蠻夷的中國人證明,他們同樣來自於一個偉大的文明世界,從而為天主教的傳教事業提供幫助。
但是現在事情卻倒了個,他們用以打開中國大門的敲門磚被中國皇帝視為珍寶,而他們視為珍寶的傳教事業,卻被這位中國皇帝視若平常,這顯然有違耶穌會的本意了。
龍華民的目光從前方念着悼文的皇帝身上移開,開始打量着身邊同僚。站在最靠近皇帝位置的耶穌會修士,是還不到40歲的德國傳教士湯若望,在崇禎的堅持之下,這位年輕的傳教士成為了現在的中國傳教團監督。
看着湯若望一臉激動的望着前方的皇帝陛下,龍華民忽然覺得讓這位年輕的修士接任中國傳教團監督的職務,實在是有些冒險。
對於現在的這位中國皇帝陛下,龍華民覺得他和崇禎其實倒是有着不小的共同語言。比如,他們都認為婦女和男子擁有同等的權力;不管人的出身如何,但是在上帝面前依舊是人人平等的。當然崇禎所認為的上帝,並非專指天主教的天主,而更接近於中國的天道。
不過雖然他們之間有着這麼多共識,但是一談到傳教事務,就出現了極大的隔閡。崇禎雖然欣賞他在傳教中提倡的平等和互助理念,也讚揚了他在傳教中謹守教規的行為,但是卻始終難以接受,他想要以教廷規定的禮儀在中國傳教的想法。
這也是為什麼,他在北京呆了沒幾天就被趕去了濟州島傳教,直到金尼閣身體不行了,才被召回了北京來。不過在他去濟州島傳教的這一年中,京城耶穌會修士們的思想已經發生了極大的轉變。
陽瑪諾、郭居靜、湯若望等人都倒向了主張中國式變革的宗教儀式,認為教宗禁約在中國這樣的世俗化國家是無法實施的,實施教宗禁約只會讓他們此前的努力前功盡棄,失去皇帝陛下對他們的支持。
龍華民在中國耶穌會內孤掌難鳴,但是他並沒有放棄自己對傳教方式的堅持。因為他認為,這些弟兄們之所以會轉而支持利瑪竇的主張,完全是因為中國皇帝陛下給予他們的生活方式過於舒適了,以至於讓這些耶穌會的修士們忘記了,傳教事業才是他們不遠萬里而來中國的唯一使命。
改良後的中國宗教禮儀,讓中國的天主教教徒成了一群不倫不類的宗教信徒。龍華民極度懷疑,這樣發展下去,也許中國天主教將會成為另一個東方大陸上的新教,最終脫離了教廷的懷抱。
不過龍華民並沒有直接同這些同僚們決裂,因為他知道這麼做只會發生另一起南京教案。再次轉頭看向崇禎的他,已經在心裏下了決定。他打算先屈服於中國皇帝的要求,另外則需要將這裏的一切報告給教廷,只有得到教宗的支持,他才能說服這些同僚回到傳教方式的正道上來。
黃立極和徐光啟的馬車在皇城北面的皇家科學院門前停了下來,兩人走出馬車之後,便有認識徐光啟的守門小吏迎了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