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其是兩部電梯互相配合,或者三部,甚至四五六部電梯配合的時候。
你如何滿足不同樓層,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
這時候就需要你的電梯,有一套非常強大的控制系統了。
以前因為電梯起步就是從歐美起步的,所以他們最早積累到了相當豐厚的電梯使用的經驗。
而進入永磁同步電梯的時候,可以說剛好電梯產業迎來了一次革命。
而這一次日本人,又恰好趕上了這個好時候。
關鍵是,當時日本的電子產業還非常發達,所以他們在電控系統這方面,做的就格外出色。
這一點,大家不妨可以去看看國內各大城市的那些動輒高達數百米的地標建築。
這些大廈裏面所使用的電梯,可以說大多數都是三菱的高速電梯。
因為在這方面,他們確實是做的最好的,速度,精度,穩定性,安全性,等各方面綜合下來。
日本人的電梯,確實是我們現在需要仰望的。
而如果你想要在這方面追上來,那你就是需要人不斷的去實驗,然後積累數據。
最後在根據那些數據,來進行最優化的調教。
才能得出你自己的控制系統。
而在這方面,國內的電梯廠家,可以說沒幾個捨得下血本去搞研發的。
因為這種情況,你要搞研發,首先你要捨得拿出一棟大樓。
讓你的系統研發小組,每天就守着那麼幾部電梯,來不斷的上上下下,根據不同的情況,來操作電梯。
這期間首先就要產生三方面的成本,一個就是電費,一個是人員開支,而另外一個最重要的就是場地成本。
畢竟不是哪個電梯廠家,都捨得蓋一幢大樓讓人不斷的實驗的。
別說真的拿出一幢樓了,就是讓他們那一個簡易的架子出來,進行實驗,他們都不捨得的。
這一點主要是和國內那些廠家業主的思維觀念有關。
畢竟廠子本身就是從承接外來訂單開始起步的,最開始就沒有什麼研發人員。
老闆嘛!也大多是最早膽子大的一批人而已。
有政策扶持? 在家上的當初也趕上了好時候? 所以才做起了自己的廠子。、
但到後面,你說要他們搞研發? 在給他們說說研發需要的投入? 大多數人就都打退堂鼓了。
而像李西周這樣頭鐵,最後堅持下來的? 還真就不多。
當然也多虧了,他有着這樣得天獨厚的條件。
居然手裏真的有一棟樓? 雖然是荒廢的? 但拿來給控制系統人員實驗,積累數據,最後編程就剛剛好。
而為了完成這個項目,他也是讓他手下那些程序員? 是足足在那棟樓里玩耍了一年。
雖然說沒有日夜不停那麼誇張? 但每天加班也都是成了常態。
最後就是靠着他手下百十來號技術人員的努力,他們花了一年多的時間,還真就搞出來一套自己的電梯控制系統。
說到這個時候,李西周也是滿臉的驕傲。
而肖鋒和何小君他們聽到這裏,也不由是由衷的對李西周表示了欽佩。
這就是國內實業界? 最缺的死磕精神吶。
現在上面天天倡導各大企業進行產業升級轉型,進軍中高端產業鏈? 生產附加值更高的產品。
可是有很多企業就是缺乏動力,甚至面對國家給出的各種優惠條件? 他們都是不為所動。
這裏面一方面和企業主的思維方式有關,還有另外一方面? 則就是因為這些企業缺乏這種死磕精神有關。
在改開之前? 國內可以說是各種商品都奇缺。
那個時候只要你有膽量? 敢創業,你就能搞起一個工廠。
而且只要你能做出產品,你的產品就不愁賣,因為咱們國內的市場真的太大了。
而且產品也不需要有多高精尖,只要能用,就行。
所以那時候起步的企業,可以說都是躺着就把錢給賺了。
因為國家的幫扶,
1385 迎難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