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低垂,乾燥的西北風在城頭勁卷。
從開封府城附近的小城朱仙鎮的城頭向外望去,周遭一片星星點點的火光,似乎是天上的銀河落到了地面之上,形成了大片的星海。
點燃這些火光的,是匯集在朱仙鎮的河南饑民,看看這些星星點點的篝火,就能想像一下這裏的饑民數量了!
而河南之所以會有那麼多饑民,當然是因為連續幾年的乾旱!從崇禎十年開始至今,在長達五年的時間中,河南的降雨一直非常稀少。比起正常年份,至少減少了百分之七八十!
而在旱情最嚴重的河南省西北部地區,有許多州縣甚至連着兩三年都沒好好下過一場雨。
不少地方幹得都快變成沙漠了!
而在這場簡直就是天劫一般的旱災到來之前,河南已經鬧了將近九年的災了,民間備荒的老底子早折騰沒了,只剩下官倉裏面還有糧——大明朝廷好像有未卜先知的本事,在「天劫大旱」來臨前,硬摳着存下了將近一億石的救命糧!其中約三分之一,就存在由南陽皇城改建而來的大倉之內。
不過河南的百姓要吃到這些救命糧卻很不容易,因為大明朝廷不白白賑災,而是實行「以兵代賑」之法。要吃救命糧,行,那就入伍當軍戶。
而當了軍戶,當然就得聽從兵部和諸軍總參議司的調遣,離開河南家鄉,去屯墾戍邊了——朱由檢多老奸巨猾啊,他當然不會讓這幫軍戶留在老家,留在老家容易反啊!
都調去人生地不熟的邊疆,就是造反也翻不了天。所以河南的新軍戶們就慘了,背井離鄉啊,不是去遼西的廣寧、錦州,就是去南洋的呂宋、爪哇、占城,又或着去雲南、緬甸......都不是什麼好地方,而且去了就回不來!
所以只要家裏還有吃的,一般人是不肯當這個軍戶的——不過這倒是個精準救災和杜絕貪污的好辦法。
哪糧換人!交不出人,這個賬就沒法平。
而交出來的人,絕大部分是真沒吃的了。
當然,凡是都有例外,也有那些「不一般」的人,為了追求功名利祿,自願投軍。不過他們不是當普通軍戶,而是投靠百戶、試百戶。
因為搞以兵代賑,所以這五六年間,大明的新軍戶數量又一次暴增起來。戶數早就過了100萬,都快超過150萬了,而軍戶人口則超過了600萬!
那麼龐大的軍戶隊伍,當然不可能用侍衛團(其實是軍校)出身的職業軍官去統帶,也不可能全用軍功路子上來的軍官。所以百戶、試百戶及以下軍官,都用比武招募的辦法,直接從災區招募——沒飯吃的當普通軍戶,有勇力的當芝麻綠豆官,倒是都有了出路。
都有了出路,就不會造反了......至少不會在河南當地造反。
而現在匯聚在朱仙鎮的十幾萬饑民,則是最新一批的河南軍戶,現在還歸河南總兵李信管,稍後就會移交給轉管軍戶兵的御前軍總兵李自成......李自成也就是過過手,然後這幫人要麼闖關東,要麼走西口,要麼下南洋,要麼去滇緬。
因為害怕這般已經領到了活命糧食的饑民作亂,三年前才從朝鮮調回河南的河南總兵李信親自帶着部隊進駐了朱仙鎮,就在現場看着這幫「候補亂民」。
朱仙鎮的城牆上,戒備森嚴,一簇簇火把獵獵燃動。河南明軍的精銳,披堅執銳,在城牆上值守。李信從朝鮮調回的時候,朱由檢特別恩准他帶回1500精兵,其中還包括500騎兵。這些可都是在朝鮮殺過奴賊、殺過倭寇、殺過朝奸的狠人,當然能壓得住場子。
因為他們的震懾,朱仙鎮周圍的「饑民軍戶」們還算安穩,沒有人敢鬧事兒。
而此刻的朱仙鎮的城牆之內,卻在大擺宴席,一群穿着百戶官袍的漢子,聚集在一所大宅院當中,就在院子當中搭起的棚席裏面吃喝——這是李信在位剛剛抵達的李自成擺酒接風。朱仙鎮外「饑民軍戶」的百戶,也跟着來蹭吃喝,其中不少人還帶了婆娘過來。
一個操着信陽口音的粗壯漢子似乎人頭很熟,端着個酒碗,一桌一桌的和人碰杯,他身邊還跟着個穿一身紅的妖嬈女子,似乎也是江湖兒女,和那漢子一塊喝酒,一塊兒大聲的笑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