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速中文網 > 軍事小說 > 神聖羅馬帝國 > 第二十章、科學研究

第二十章、科學研究

    夕陽西下,天邊的彩霞升起,映照的維也納更加絢麗多彩。

    忙碌的人們,沒有時間欣賞這一副麗景。奧拉比弗是一個例外,最近實驗室給他分配到了一個輕鬆的活計,算是休假了。

    沐浴在晚霞中,奧拉比弗沒有忘記手中的工作。拿起手中似是聽筒,又像是話筒的東西大聲呼喊。

    沒錯,這就是他一天的工作。既然是休假,自然沒有多少事了。每天三次通話測試,就是一天的工作。

    最初的時候,就在實驗室外面,後來距離逐漸放大。現在奧拉比弗距離實驗室已經超過了二十公里,如果再遠的話,就要出維也納了。

    奧拉比弗在皇家科學院上班已經五年了,沒有任何意外,搞科研的機構加班是家常便飯。

    五年時間,奧拉比弗最長的假期都不到三天。所謂的休長假,無非是崗位調節到更輕鬆的位子上,放鬆一下壓力。

    電話研究是一直都是實驗室的重點項目之一,早在18世紀歐洲就有「電話」一詞,1860年意大利安東尼奧·穆齊就曾發明電話。

    不過這玩意兒並不好用,或者根本就不能用。原時空一直默認是1876年貝爾發明電話的,只因為貝爾進行改進後,具備了實用價值。

    現在自然等不了那麼久,這種相對容易攻克的技術,一早就被弗朗茨盯上了。

    從測試距離就可以看出來,皇家科學院在電話研究上已經邁出了第一步,距離成功都不遠了。

    如果不考慮通話質量,現在電話可以進行「同城語音聊天」,具備了一定的商業價值。

    電話的誕生,本來就是為了人們交流方便的。區區幾十公里實現通話覆蓋,顯然是無法滿足弗朗茨需求的。

    提高通話質量,成為了最大的難題。只要語音傳播技術得到突破,擴大通話距離反而很方便。

    大不了人工接線,弗朗茨沒有那麼高的期待值,想當然的認為可以一步到位,實現智能換線。

    電話另一端的奧斯卡驚喜的報怨道:「奧拉比弗,你小點兒聲,我又不是聾子。」

    奧拉比弗心中一喜,通話質量提高了。幾乎每天都在更換新設備,亂七八糟創意,都在輪番上陣測試。

    發明創造很多時候非常枯燥,看着科研人員的腦洞,加上大量的實驗,才能夠取得最後的成果。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運氣。幾乎所有科學家都承認,科研要吃運氣飯,運氣不好的人不適合搞科研。

    心情大好的奧拉比弗,直接懟了回去:「知道了奧斯卡,如果你是聾子的話,也不會報怨我的聲音大。

    不過,我想你現在關注的重點不應該是這個。貌似這次的通話質量提高了,成功已經不遠了。」

    通話質量提高,不等於就成功了。畢竟這只是專線電話,在實際運用中,這玩意兒並不具備經濟價值。

    不過實驗室有這點兒好處,可以分工,同時對多項技術進行研究,甚至每一項技術的研究都有多個小組。

    走的就是數量路線,這比個人研究者來說,優勢實在是太大了。

    以電話研究為例,這個重點項目,就有上百人參與。包括:語音質量、電話交換機、電話線路、電話……分成了十幾個小組,同時進行研究。


    任何一項技術的進步,對這個項目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獎金自然是少不了的,這方面弗朗茨一貫很大方。

    科研不能用愛發電,那點兒電量撐不起整個行業。最近這些年奧地利科研領域發展的很不錯,皇家科學院是居功甚偉的。

    每年數百萬神盾的經費投入,成為了推動奧地利科學技術進步的源動力。

    相比電話,留聲機技術更加成熟,相關專利都已經註冊完備了。預計在今年聖誕節過後,就會投入市場銷售。

    好吧,又搶了愛迪生的專利,再這麼玩兒下去,弗朗茨非常懷疑這位發明家,後面能夠搞出什麼新花樣來。

    這些發明創造,讓弗朗茨不再執着於名人。事實證明,只要捨得投入,這些技術上已經可行,只差理念的科學發明創造,都是可以砸出來的。

    既然如此,愛迪生的價值就大大降低了。拉攏一名科學家遠拉攏一名商人更加容易,與其花大代價去追逐成功的「商人」,不如用同樣的錢養幾百名科研人員。

    這些才是真正能夠增強國力的。近代以來任何一個強國的背後,都是一幫科研人員、工程師撐起來的。

    沒有工業作後盾,科學家們的偉大構想,永遠都只是構想,想要變成現實,還要看基礎工業。

    甚至科學技術進步也是息息相關的,人們在關注愛迪生、愛因斯坦這些大牛的時候,往往忽略背後默默無聞的基礎科學研究者。

    這些人沒有知名度,沒有影響人們生活的發明創造,然而一切的發明創造又離不開他們。

    從19世紀以來,大部分科學發明創造都集中在歐洲大陸,就可以看出問題來。

    不是別的地區沒有天才,只因為基礎工業的缺失,支撐不起這些天才搞發明創造,不得不走上另外的道路。

    在科研院的一個角落裏,內燃機項目小組還在艱苦奮鬥着。

    這項技術起源也很早,17世紀荷蘭物理學家惠更斯就用火藥爆炸獲取動力的研究,只不過因為火藥技術不成熟,難以控制結果導致研究失敗。

    1794年,英國人斯特里特提出從燃料的燃燒中獲取動力,並且第一次提出了燃料與空氣混合的概念。

    1833年,英國人賴特提出了直接利用燃燒壓力推動活塞作功的設計。

    19世紀中期,科學家完善了通過燃燒煤氣,汽油和柴油等產生的熱轉化機械動力的理論。這為內燃機的發明奠定了基礎。

    活塞式內燃機自19世紀60年代問世以來,經過不斷改進和發展,已是比較完善的機械。

    1860年,法國的勒努瓦模仿蒸汽機的結構,設計製造出第一台實用的煤氣機。

    這些都是促使內燃機項目立項的外在因素。既然基礎已經奠定了,弗朗茨自然不會忽視這項劃時代的發明了。

    單從技術上來說,18世紀內燃機技術就有可能問世。當然,科學研究不是那麼容易的,原時空一直拖延到了19世紀後期才得以突破。

    弗朗茨的推動只是加快了這一進程,早在兩年前,內燃機就已經在實驗室誕生了。

    只不過因為功率太小,沒有實用價值,目前只能留在博物館供人觀賞,現在已經是第二代內燃機。

    什麼時候,能夠運用到生活中,這個問題就只能看運氣了。畢竟,實驗室成果和商業運用是兩個概念。

    皇家科學院中還存在着很多黑科技,只不過因為各種原



  
新海月1推薦:  地中海霸主之路  國王  逐道在諸天  
隨機推薦:  極品花都醫仙  我真的控制不住自己  三世獨尊  迷蹤諜影  
『加入書籤,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

搜"神聖羅馬帝國"
360搜"神聖羅馬帝國"
語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