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聚緣散,皆是因果。
它來,惜;它去,舍。
信緣方能隨緣,隨緣方能遇緣。
暮色將至,域夢茶屋裏開始亮起了燈,往櫥窗外看去,街道上的人比白天更多,人們都喜歡入夜了再出來活動。
她坐在靠窗的一個角落裏,翻着那本書。
這是第126頁,小佳呆呆的盯着這一頁,眼睛裏有些許淚水。
奶奶的母親一病不起,那是個陰雨天,她感到很睏乏,奶奶服侍她睡下後,就去廚房給她熬粥,怕她醒來會感到餓,結果那天她再也沒睜開那雙眼睛了。
書里是這麼說的,「她走的時候很安詳,我依稀記得她在世的時候曾說過,任何人離開,都不用傷心,因為等到人這一生的任務完成後,大家都會在另一個世界相遇,那個世界沒有煩憂,所有人都健康快樂。」
話雖那麼說,但奶奶還是哭了好些天,那段日子她都不肯出門,整個人憔悴不少。
奶奶的母親下葬前夜,西邊山上那座廟裏的和尚都前來為她誦經超度,那夜奶奶跟着聽了一宿誦經聲。
次日下葬,弘德方丈給了奶奶一個錦囊,方丈賜言「此物會解答你的困惑。」
奶奶正準備打開一看,方丈又說「莫急,再等等。」
「等到何時?」
「時機未到,一切尚早,時機到了,你自然知道打開它。」方丈還說,「切記,莫遇雪。」
莫遇雪?
她感到疑惑不解,但還是聽了弘德方丈的話,未曾打開過。
她的母親走後,她與父親經營茶樓,父親少言沉悶,可能是性格的原因。
說到沉悶,小佳想到了陳言,那個在她面前沒說過一句話的少年,不知他是性格使然還是曾經經歷過什麼事。
小佳突然意識到自己的思緒被那個人給帶偏了,搖了搖頭,長呼了口氣,繼續低頭看書。
往後翻看,那廟裏的和尚們一度不開寺門,閉門修關,鎮上的人有種種猜忌,但誰也不知發生了什麼。
等到寺廟再開之時,他們給外界的解釋竟是弘德方丈圓寂了。
眾人默哀。
桌上的茶杯里飄着熱氣,小佳表情凝重。
弘德方丈圓寂後,鎮子上的人去老神樹那邊的次數變少了,神樹附近的香火寥寥無幾。
茶樓生意不景氣,奶奶的父親想過關門,但奶奶不肯,還是那句老話,畢竟是老祖宗留下的。
後來,奶奶的父親比以前更不說幾句話了,他整日在房間裏翻着妻子的衣物。
奶奶的父母親不像她和爺爺的婚姻那般牽強,他們在一起長大,青梅竹馬,到了該談婚論嫁的年紀,大家就撮合着兩家,給他們說親,所以感情非常深。
雖然奶奶的父親性格沉悶,但只有在奶奶的母親面前才會像個孩子般露出笑容。
終於,那段日子她父親還是沒能沉靜下來,他把茶樓交給了奶奶,就往西邊山上去了。
廟裏自方丈圓寂後,一時間還未曾有新的方丈,只有個領頭和尚管事,領頭和尚是弘德方丈的徒弟弘博。
弘博師父聽完他說的話後,仔細的上下打量着,思索半天,「寺內本應只收年輕出家人的,你的歲數也這麼大了,但見你誠心向佛,就當是個例外吧。」
隨後他就跟着師父去了寺廟的後院,剃頭,換裝,拜佛。
奶奶看着她的父親做了出家人,但也只能為他祈福,心想着或許這樣他能好受一些。
不過好在廟裏的和尚們都不曾讓她的父親干力氣活兒,只是安排在禪房抄抄經,給前來拜佛求籤的人解簽,在廟內敲敲木魚。
日子一天天的過,鎮上到了收種的季節,家家戶戶都去縣城裏買了不少播種的農作物肥料和一些菜種子。
每年白鴿鎮的收成比起鄰近的幾個鎮子要豐厚得多,人們都笑說白鴿鎮這塊地的風水好。
但風水好的鎮子卻在這樣一個等待豐收的節骨眼兒上出了事,小鎮雖沒再發生過人禍,卻迎來了天災。
那是白鴿鎮百年一遇的旱災,突如其來,毫無預示的給當地居民們重重一擊。
田地乾涸,萬物潦倒,人心惶惶,莊稼沒有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