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和不是一件小事情,柳淳雖然跟方孝孺商定了條件,但是在許多細節上,還要推敲。別小看這些看似瑣碎的事情,真正的勾心鬥角都藏在這裏面。
就拿最簡單的稱呼來說,方孝孺希望用朝廷和燕藩,凸顯地位的差別。柳淳當然不會答應,他堅持用南北朝廷,這樣一來,就把朱棣抬到了和朱允炆同樣的高度,老方自然不肯答應,柳淳又提議,是不是可以用叔侄相稱,這就是更加紅果果佔便宜了。
老方氣得臉都青了,立刻拒絕,還痛斥不能家國不分。
最後雙方總算商定,不用稱呼了,直接寫議和內容。總算沒事了吧?
不!
在落款上,朱允炆堅持用建文年號,柳淳認為要用洪武……朱元璋雖然死了,可新君並沒有得到靖難軍承認,不能用建文,應該延續洪武。否則豈不是讓朱允炆佔了便宜。
一篇合約,光是開頭結尾,就鬧得不可開交,也是沒誰了。
徐增壽都不知道說什麼好了,就這麼點事情,也值得吹鬍子瞪眼,浪費這麼大的功夫,簡直是閒的!
他總算說對了,這兩邊的人的確太閒了,最後商量的結果是年號不寫了,只寫月日,然後用印……
一份議和文書,沒有抬頭稱呼,沒有落款時間。
怎麼看起來都有點荒唐,甚至像贗品,可雙方為了追求對等,也只能如此。
或許正是因為如此,從一開始,這張議和公文就是用來撕碎的。不管是柳淳,還是朱允炆,都沒打算遵守。
柳淳是希望緩口氣,整合各方人馬,現在朱棣手下的藩王快十位了,兵馬分成了許多山頭,從南到北,彼此之間,差別巨大,有遼東的蒙古士兵,有雲南的土司好漢……不加以整合,如何能發揮出戰鬥力?
而且再這麼下去,整個靖難軍都有被見縫插針的危險,搞不好就會崩解。
至於朱允炆這邊,更想用時間來恢復元氣,整軍再戰。
雙方各自有算盤,議和的大方向確定了,但是細節遲遲沒法最後敲定,兩路大軍也難以悉數後撤。
這就給了朱棣天賜良機。
他送給盛庸美酒和肥羊之後,盛庸立刻回敬,為了禮尚往來,朱棣竟然找了一支鼓樂隊。請了許多的民間藝人。
有表演腰鼓的,有唱老腔的,甚至還有西域的胡姬。
吹吹打打,熱熱鬧鬧,就來南軍大營。
盛庸眼珠子都掉下來了,「燕王是何用意?」
這次是朱能來的,他已經漸漸摸到了王爺的心思。
「盛將軍,背井離鄉,出生入死,弟兄們都不容易。好容易息兵罷戰,大傢伙放鬆一下,聽聽鼓樂,欣賞老腔舞蹈,這有什麼不好的。」
「不好!很不好!」盛庸紅着眼睛,怒斥道:「我看你們是居心叵測,要瓦解士兵鬥志,居心不良!」
你丫的還真說對了,可盛庸忘了,在他的軍中,還有個玩鬧呢!
「盛將軍,將士們的確疲憊不堪,軍營之中,多有怨氣,讓他們放鬆一下挺好的。」李景隆笑呵呵道:「我說朱將軍,禮尚往來,我們是不是也可以派人過去啊?」
朱能欣然道:「沒說的。」他抹了抹下巴,很認真道:「我們軍中有不少南方的將士,都很想聽聽花鼓戲,聽聽崑腔評彈……要是能送來一些人,那可是感激不盡。」
李景隆欣然答應,朱能離去。
盛庸是怒火中燒,他覺得自己壓不住李景隆,就把鐵鉉請了過來,之前鐵鉉一直在洛陽,負責糧草。
他剛剛已經接到了聖旨,要暗中留意李景隆,必要的時候,把這傢伙直接拿下。
鐵鉉有了依仗,絲毫不把李景隆放在眼裏。而李景隆雖然打仗傻一點,但這些事情門清兒,他陪笑道:「鐵大人,燕逆要離間我們的軍心士氣,固然要防範,可我們也能如法炮製。堂堂朝廷官軍,面對賊寇,還沒有一點底氣嗎?如果能說動燕逆將領,或者分化諸位藩王,讓他們倒戈投降,即便是議和之後,燕逆也沒有辦法。我們幾十萬大軍,寸功未立,就這麼回去了,朝中的言官會放過我們嗎?」
「俺李景隆不怕,最多回府閉門
第474章 南軍譁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