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好友抓狂的羊的兩張月票~~)
金堉把李信的三個條件帶回了漢城,頓時,朝鮮政壇如引發了一場地震般,滿朝沸騰,無數人憤怒的唾罵李信狗賊落井下石,朝鮮從此與大明斷絕關係,永不向大明稱藩,還有人頭上扎着血書,在王宮前切手指,聲嘶力竭的要求李倧發兵攻打明朝,讓小小明朝認識到,我堂堂大朝鮮國不可辱。
也有部分親清人士,建議李倧退位,朝鮮與大清合併,兩國成為一國,不就不用擔心清軍來掃蕩了麼,為此有專人組織了請願團,前往瀋陽請願,請求大清吞併朝鮮。
只有極少部分的有識之士哀嘆一聲,朝鮮……完了!
他們心裏清楚,朝鮮國小力弱,夾在大明與大清之間,以往尚能左右逢源,但隨着李信對朝鮮態度的轉變,朝鮮對大明已經失去了價值,正如李信對金堉所說,縱然大清佔領了朝鮮那又如何,並不是跳板,只是負擔。
李信從不認為以朝鮮作屏障來抵禦別國的進攻是什麼善策,只是把朝鮮掌握在自己手上才是長治久安之道,當然,現代社會已經有了國際秩序,失去了掌控朝鮮的時機,而明末不同,是真正的拳頭就是天理的時代。
而且朝鮮土地貧瘠,大清怎麼可能主動被上這個包袱?
瀋陽!
朝鮮的事情傳到了瀋陽,區區蕞爾小國,竟然背棄宗主,私自勾結李信,多爾袞大怒,秘密下令,今年春夏之交,小麥將收之時,再由阿濟格領軍入朝,去割麥子。
大清已經從朝鮮嘗到甜頭了,每年去朝鮮掠劫一番,也能解燃眉之急,原本大清擔心過於欺凌會讓朝鮮重回大明的懷抱,但李信的三個條件讓大清吃了顆定心丸。
與李信的條件相比,大清只是去搶糧,又不要土地,顧及了朝鮮王室的面子,顯然是仁慈很多啊,朝鮮是含辱割讓土地給李信,還是乖乖的讓大清搶,並不是很難選擇。
大清的底限是不動漢城,保朝鮮王室,朝鮮王室在,就不怕朝鮮作反。
……
英霍山區,革左五營的駐地,隨着賀一龍被李自成斬殺,只剩下賀錦、劉希堯、藺養成與老回回四人,賀一龍的部將也被這四人兼併了,雖然實力有所提升,但處境沒有任何改善。
自去年冬天開始,黃得功與白廣恩帶着重新編練過的兩萬蕩寇軍,攻下霍山縣,分派軍隊強取各出山要道,扼住了革左四營出英霍的咽喉,把革左四營十餘萬人馬被困在了山中。
以往回革善購土人為間諜,星卜市販之流多為所用,官兵多則竄伏,少則迎敵,搜山清野則突出郊關,及列陣平原又負險深箐,賊為主,兵反為客,是以多敗。
而如今,黃宗羲採用清鄉之策,把霍山縣當地土人全部遷往廬州,或分配土地,或成立國有農業公司,除了極少部分別有用心份子,霍山當地人是願意的,畢竟霍山縣多山,生存艱難,廬州則地處於平原,又與廣闊的巢湖為伴,土地要比霍山肥沃的多。
同時採用封山策略,凡從英霍山區走出來的人,尤其是算命的或者小商販,要麼投降,接受安置,要麼當作賊寇處理。
對於賊寇的甄別標準是,凡出山攜帶兵器者,皆為賊。
在高壓政策下,山上的局面越來越困難,糧食緊缺可以挖山裏的土產吃,雖然不裹腹,好歹餓不死,可真正緊缺的還是鹽。
高壓封鎖,斷絕了食鹽流入山區的渠道,這才是最要命的。
很多人因為沒有食鹽,得了大脖子病,痛苦萬分,也有越來越多的人下山投降,山裏的人心已經極度不穩了。
在賀錦、劉希堯、藺養成與老回回的面前,擺放着一張懸賞佈告,凡取下這四人頭顱者,賞紋銀一千兩,另有往下的各級將領近百人,懸賞金額為五百兩至一百兩不等。
院子裏,瀰漫着煙霧,四人撲哧撲哧抽着煙,默不作聲。
「都說說罷,別光顧着抽了!」
賀錦心煩意躁,突然大吼一聲。
「啪!」
老回回把煙槍往桌上一磕,恨聲道:「那姓李的是不給老子們活命吶,他若稍微松點口,降了他多好,就算不予任用,這麼多年下來,積攢的錢財也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