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基大典落幕後已是午時,依以往規例,當留五品及以上大臣入太極宮麟德殿宴飲。筆硯閣 www.biyange。com 更多好看小說
不過如今太極宮仍是李淵居所,還未讓出於李世民,李世民自然不便徵用,於是便將宴飲的地址置在了內坊旁的光天殿。
「錚、錚、錚」
光天殿中,隨着一陣琴音如流水般傾斜而出,緊接着一陣密集鼓點聲響起,讓人仿佛置身大勝之後的戰場。
「受律辭元首,相將討叛臣。咸歌破陣樂,共賞太平人。四海皇風被,千年德水清;戎衣更不著,今日告功成。主聖開昌歷,臣忠奉大猷。君看偃革後,便是太平秋。」
秦王破陣樂首作於武德三年,李世民大敗劉武周之時,那時關中同慶,將士們舊曲填新詞,遂作此曲以賀大勝。
彼時李恪年幼,不過兩歲,自然未能親歷盛事,不過如今聽來,依舊覺壯闊非凡。
奏秦王破陣樂已臣李世民宴飲前的規程,一曲奏罷,大宴方才開席。
雖是慶賀李世民登基的宮廷宴會,但一陣寒暄後,席間仍舊難免朝中政務的商討,李恪自然插不上嘴。
李恪早間站了許久,早就腹中空空,李恪只出了耳朵聽着,嘴上卻不曾停下。坐在李恪身旁的小胖子李泰見李恪如此,於是也舉箸大快朵頤,只剩下比他們大不了多少,但卻不得不注重太子儀態的李承乾在一旁故作老成地端坐着,眼中卻頗有幾分艷羨。
「今日朕初登皇位,欲定來年年號,眾卿可有提議?」新帝年號乃是大事,酒過三巡之後,李世民便當眾提了出來。
新皇登基,另設年號本就是應有之意,自古便是如此。不過年號意義重大,非比尋常,非朝之權貴或飽學之士不敢擅言。
就在眾人沉思的時候,胸中已有腹稿的孔穎達站了出來。
孔穎達起身拜道「啟稟陛下,臣以為如今海內靖平,天下安定,當漸重文事,臣以為『昭文』二字甚好。」
孔穎達乃孔子嫡後,海內文宗,又為弘文館十八學士之一,他自然足夠分量來提這個年號,可他提議的年號卻偏偏捅了簍子。
所謂昭文,光昭文事也,寓意如今天下已安,武事當次,以文事為先,孔穎達本就是儒家門人,會這樣想自然也在情理之中,可他卻沒考慮到,如今在光天殿中坐着的可有不少武臣。
「突厥未滅,西域、遼東、吐蕃未平,武備豈能荒馳,孔穎達此言簡直是包藏禍心。」
孔穎達之言一出,滿朝的武城紛紛坐不住了,其中更以陳咬金和尉遲敬德的脾氣最為火爆,就差指着孔穎達的面罵出來了。
唐朝風氣開放,沒有那麼多的規矩,這些武臣又多是隨着李世民一起打江山的人物,哪裏會將孔穎達看在眼中。
不過孔穎達倒也是個硬骨頭,面對這些個如狼似虎的猛將,竟也不甘示弱,反倒一句一句地回了回去,一時間整個大殿亂作了一鍋粥。
「肅靜,須知你等俱是朝中大臣,而非市井商販,如今喧譁成何體統!」李世民見狀,當機輕喝了一聲,叫住了眼下雜亂的場面。
李世民發話,眾人都悻悻閉上了嘴。
李世民吩咐道:「但有提議者,每人均寫於紙上,由內侍交至朕的手中,不得喧譁。」
那些武臣大多出身行伍,雖通些文墨,但也頗為粗淺,要他們上陣殺敵,萬軍叢中取上將首級亦非難事,但是提一個年號,卻難住了他們,前後一盞茶的功夫,不過才呈上去十多個備選的年號。
彰武、貞亨、元初、咸興
李世民口中念着這些年號,眉頭卻微微皺了起來,顯然,這些年號中無一是叫他滿意的。
不過大殿中皺眉的還不止李世民,還有坐在李世民右側下首的李恪。
李恪坐席離李世民很近,李恪豎起耳朵聽了許久,卻始終沒有聽到他腦海中的那個年號。
「咦?」李恪眉頭輕鎖,輕輕地喚了出來。
李恪的聲音雖然不大,只有周圍幾人能夠聽到,但仔細說來仍舊有些失禮,畢竟這些年號都是朝中大臣所提,李恪一個孩童總不該去褒貶什麼。
失禮終歸是有些失禮,不過李恪年幼,本來也不是什麼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