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誰死皆「die」——everyone died is die
文/安如山 成稿於2009年5月25日晚
記得還是讀大學的時候,如山有幸認識了中國翻譯家協會的一位副會長。這位副會長是上世紀四十年代留學英國劍橋的,是清華大學的一位有名教授。如山認識他的時候,他已經退休在家了。在一個朋友家有幸認識這樣的學術泰斗,小字輩如山頗感十分的榮幸。
在閒聊中,自然地和泰斗聊起了英語和英語的學習問題。泰斗給如山講了一個很振奮的故事。講的是《中國日報(china daily)》剛剛創刊時。中國日報對泰斗以示尊重,將首刊號寄給了泰斗。剛好首刊號那天的一條重要新聞是中國的一名著名作家去世的消息。新聞標題是:a faus author--xxx died.
為了這條新聞標題,泰斗說,他立即回信給中國日報,批了他們八大「罪狀」。八大罪狀具體是什麼,如山現在也記不清了,但首要的一條是《china daily》的美國主編不了解中國的文化,一個著名作家逝世,是不能說「死(die)」的,最起碼也要說「逝世(pass out)」的。這是嚴重的對中國人、中國的著名作家、中國的文化的不尊重的表現。
這位泰斗也許不知道,中國日報的主編是美國人,而副主編則是原外交部小時生活於美國的主席和總理的職業翻譯!
如山對泰斗高論的八條罪狀聽得雲裏霧裏的。首先不敢對泰斗的言論作任何的評價。待泰斗把八條罪狀忽悠完了,小字輩的如山有點榨不住了。
如山麻着膽子說,中國日報的發行對象是美國人、英國人,而且主要是美國人。她的主編就是美國人。中國日報的新聞和作品,都應該適用美國人和美國文化。中國的文化是等級文化,一個人的死,不僅有階級性而且有嚴格的等級性。皇帝死叫駕崩,偉人死叫逝世,一般的草民之死叫過世、去世,罪犯被打死叫斃命,非正常的死亡,多叫亡故,未成年人的亡故叫夭折,等等,不一而足。在中國人的根子文化里,人的死是有三六九等的。這是人權不平等的文化印跡。而自西方有了《人權宣言》後,他們的文化里慢慢地侵入了人權平等的因子,特別是美國的文化,這方面的特色更是明顯。
因此,隨着文化的進步,西方的人權思想越來越牢固。他們的文化因子在對待「人的死亡」的問題上越來越講究人權的平等性。他們的語言裏,在表達「人的死亡」的語彙上,也越來越向平等的方向發展,好多原來反映人權不平等的語彙開始走向死亡。他們的文化里,甚至發展到了「人的死」與「生物的死」的平等對待了。如山表示,中國日報說「一個著名作家死了」本來是沒錯的,是反映的文化的理念的不同。如山希望中國的「誰死皆die」的一天的到來。
如山說到這兒,泰斗也點了點頭,雖沒有表揚如山,但從他的臉色上還是可以看得出,他是清清楚楚地承認了他認識上的錯誤的。
昨天韓國總統盧武鉉死了,是自殺身亡的,是非正常的死亡。也不知韓國人怎麼稱呼他們的昔日的總統的死的。如山想,韓國的文化應該和中國的文化差不多的,雖然不說是駕崩,也最起碼是說逝世了。因為在韓國人的心目中盧武鉉的死是和一般人不同的,不是腦死亡或者心死亡,是靈魂永存,永垂不朽的。
盧武鉉的死,令如山想起了這件已經過去了很久的事。
但如山還是希望中國和東方的平等人權思想的到來。最基本的平等的人權思想就是平等的生和平等的死。我們追求平等的人生,首先就要追求平等的生,平等的死。
這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了,幾千年的等級文化早已經根深蒂固了啊。想改,可沒這麼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