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南部非洲四個殖民地聚集在比勒陀利亞商量成立南部非洲聯邦政府的時候,坦葛尼喀又出現了人事更迭。
剛剛成功平定了德屬西南非洲境內叛亂的馮特羅塔將軍被調往坦葛尼喀,擔任德軍駐坦葛尼喀軍隊總司令。
德屬西南非洲境內的叛亂始於1904年,德屬西南非洲當局為了謀劃赫雷羅人的土地,挑撥赫雷羅人和納馬人之間的戰爭,最終引起赫雷羅人和納馬人的反抗,德屬西南非洲全境都爆發了叛亂。
德國人把叛亂的主要原因歸咎於英國政府的挑撥,認為這是英國政府對於德國政府在布爾戰爭期間行為的報復。
這個理由英國政府肯定是不認可的,真正原因是德國剛剛擁有海外殖民地,還沒有學會如何和殖民地土著打交道,所以才導致叛亂爆發。
1904年時,德屬西南非洲的總督還是洛伊特魏因,面對此起彼伏的叛亂,洛伊特魏因表現的有點顧此失彼,所以德國政府將參加過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馮特羅塔調往德屬西南非洲,鎮壓德屬西南非洲境內的叛亂。
馮特羅塔兇狠殘暴,使用殘酷手段鎮壓德屬西南非洲境內的赫雷羅人和納馬人,他認為解決問題的方法只有一個,那就是徹底消滅德屬西南非洲境內的赫雷羅人和納馬人。
馮特羅塔也確實是這麼做的,他將所有的叛亂者都流放到荒無人煙的小島上任其自生自滅,並且在德屬西南非洲和貝專納保護地邊境線設立封鎖線,任何想要越過封鎖線前往貝專納保護地的人一律格殺勿論。
甚至有些試圖投降的赫雷羅酋長也被就地槍決,1904年赫雷羅人大概還有十萬人左右,到1907年,赫雷羅人的總數已經不足萬人。
馮特羅塔的做法,也確實是有效平息了德屬西南非洲境內的叛亂,於是馮特羅塔就被調往坦葛尼喀,以應對來自尼亞薩蘭越來越大的壓力。
一直以來,尼亞薩蘭和坦葛尼喀的糾紛都集中在北海附近,並沒有波及到位於尼亞薩蘭中部地區的尼亞薩湖。
和一家一半的北海不同,尼亞薩湖全部屬於尼亞薩蘭所有,和坦葛尼喀並沒有任何糾紛。
馮特羅塔的到來改變了這一切。
來到坦葛尼喀的第一天,馮特羅塔就來到尼亞薩湖附近視察,並且使用望遠鏡對尼亞薩湖北端的玄武城進行觀察。
在尼亞薩湖畔,現在已經有很多個城鎮出現,玄武城是僅次於小石城的重要城鎮,也是羅德西亞北部師的師部所在地。
羅德西亞北部師的士兵馬上就發現了馮特羅塔的觀察行為,於是佷快就有士兵過來干預。
之前一連串的勝利,使得羅德西亞北部師的官兵,在面對坦葛尼喀境內的德軍時,是很有心理優勢的。
而曾經參加過八國聯軍侵華,又親手結束德屬西南非洲叛亂的馮特羅塔,內心深處對於華人肯定也是充滿鄙視的,再加上馮特羅塔的性格,所以馮特羅塔在發現有羅德西亞北部師士兵過來干預的時候,就很強硬的命令手下反擊。
「抱歉,將軍,我們不能那樣做——」一名在坦葛尼喀服役的德軍少校直接拒絕了馮特羅塔的要求。
「為什麼?」馮特羅塔還不了解尼亞薩蘭這邊的情況,並沒有意識到坦葛尼喀駐軍的壓力有多大。
「將軍,我們不能輕易挑起事端,畢洛夫部長訪問尼亞薩蘭之後,嚴禁我們在尼亞薩蘭周邊製造衝突,並且要求我們在面對尼亞薩蘭軍隊挑釁的時候,要適當保持克制——」少校說的比較委婉,翻譯成大白話就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
我忍了!
「你確定畢洛夫勳爵是這麼說的?」馮特羅塔難以置信的瞪大雙眼,不相信坦葛尼喀居然在尼亞薩蘭面前這麼弱勢。
其實所有的克制容忍,歸根到底還是打不過,實力強大的一方,不管是在什麼時候都不會克制容忍,比如馮特羅塔在德屬西南非洲時,在面對赫雷羅人和納馬人的時候,就不知道什麼叫克制和容忍。
不過在坦葛尼喀,相信馮特羅塔會對這兩個詞有更深刻的體會。
「是的,畢洛夫勳爵的原話就是這樣。」少校言之鑿鑿。
馮特羅塔
389 裝個那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