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8章 都特麼閉嘴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歐洲人更喜歡移民美國。
這是個無奈的選擇,歐洲人其實並不喜歡美國,這從法國人對待美國人的態度就可以清楚地知道。
可是不移民美國又能去哪兒呢,亞洲太遠,非洲太落後,美洲則是充滿機會的新大陸,誰都想去試試運氣。
直到南部非洲橫空出世。
南部非洲遠征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表現太出色了,歐洲人對南部非洲的富庶也有了新的認識,南部非洲從窮鄉僻壤,一躍成為不亞於美國的移民天堂,聖洛克的出現錦上添花,時刻提醒歐洲人除了美國之外,還有更好地選擇。
比爾斯的意思也很明確,美國似乎也需要一個類似聖洛克的展示窗口,讓人們能更好地了解美國。
埃森豪威爾對這個提議很有興趣,於是發電報給華盛頓,詢問這件事的可能性。
華盛頓在忙着選舉呢,沒工夫找法國人要飛地。
戴高樂也沒心情處理這些事,他現在每天忙的焦頭爛額,治理法國這樣的國家,比自由法國難太多了。
在自由法國,戴高樂一手遮天,所有命令都會得到不折不扣的執行,戴高樂充分享受到了權力帶來的快樂。
收復巴黎,戴高樂終於體會到什麼叫掣肘,這讓他一度萌生去意。
「如果不能建立一個團結高效的政府,我寧願辭職,而不是和他們一起同流合污——」這話戴高樂只敢跟自己的秘書克勞德·莫德里克私下說,一旦傳出去,會對戴高樂的個人形象造成巨大打擊。
1944年的法國,情況非常不妙,工業生產和1938年相比只有三分之一,煤炭的產量下降50%,糧食產量減少一半,物價和去年相比飆升了整整六倍。
為了減少開支,戴高樂將一些自由法軍部隊調回北非,但這遠遠不夠,戴高樂還想讓一些抵抗軍成員退役回到家中,這個決定招致抵抗軍的強烈反對。
諾曼底登陸的時候,法國國內有30萬抵抗軍。
到10月份,法國的抵抗軍數量已經超過70萬人。
法國戰前一共才70萬國防軍,可想而知現在的70萬水分有多大,不知道有多少是這兩個月才匆忙加入反抗軍的,他們毫無疑問是想混進抵抗軍隊伍獲得好處,而那些為了擴充自身實力,完全不顧法國財政承受能力的抵抗軍首領居然全盤接收。
誰都知道,兩年之內,甚至明年,法國就會舉行大選。
到時候每一張選票都很重要,憑藉這些抵抗軍和他們家屬的選票,很多抵抗軍首領,最起碼也能在當地混進議會。
所以這時候戴高樂讓抵抗軍退役,等於是出動了很多人的蛋糕。
臨時政府現在的情況也不秒。
戴高樂在北非的親密戰友雷納德,已經迅速成長為戴高樂最主要的對手。
另一邊虎視眈眈的是法國工黨,好在現在工黨成員還在忙着清算,暫時沒有對戴高樂展開正面進攻。
否則單單是貝當和戴高樂兩人互相特赦,就能做很多文章。
清算工作從巴黎收復後就已經開始,多位維希政府的部長被人們從監獄裏,或者是鄉間別墅里找到,或者就地處決,或者審判之後再處決,總之難逃一死。
他們還算幸運的,有大約兩萬名德據時期,和德國人有過特殊關係的女人被拉到街上遊行,她們被剃了陰陽頭,衣服被剝到腰間,渾身塗滿柏油,遭到人們的羞辱和毆打。
更慘的是那些和德國人有過親密接觸的特殊工作者,她們中的很多人被活活打死,就連她們的家人也不敢為她們說話。
現在的法國,最可能的情況是,跟意大利一樣建立一個多黨執政的聯合政府。
而這偏偏是戴高樂絕對無法接受的。
「想讓法國人團結起來,很難。」克勞德比較委婉,事實上不是很難,而是根本不可能。
「他們為什麼總是搞不明白,只有我們團結一致,才能恢復強大的法國,否則我們只能淪為二流國家。」戴高樂痛心疾首,為了法國的強大,戴高樂可以做任何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