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城表面上雖然平靜了下來,但下面暗流涌動,根據天地會從各處探知的線索,外界局勢也正在一步步按照陳近南設想的走。
首先是四十二章經所代表的寶藏吸引了不止滿清和大宋,還有蒙元的人都過來了,至於其中哪些只是民間或者武林中的勢力,哪些屬於官方,目前不得而知。
其次康熙的確沒有將四十二章經失竊的事情公佈出去,甚至連通緝李平安、假太后他們的原因都諱莫如深。
這當然是囿於個人的面子,如此顏面大損的事情,康熙哪裏好意思到處去說,而他不把真相說出來,即便是心腹如多隆也不知道內情,就算大嘴巴那也要有東西可說啊。
不過畢竟他是天子,所以只要一聲令下,不管理由沒有理由大家也都要上。
當然,還是有一些消息流露出來,畢竟當時在場的人不少,侍衛、內侍、宮女等都是親眼所見,只不過內中緣由還是多靠腦補,於是自然而然的衍生出了許多猜測出來。
消息流傳到市井中,尤其是通緝令的存在,更讓民間又多了許多種說法。
康熙或許是出於引出背後之人,或者可能還要連帶着引動一下盛京那邊的鰲拜餘黨,所以並沒有隱瞞假太后的身份,通緝令上寫得清清楚楚也是假冒太后之人。
這也就使得猜測的版本更多了,甚至連「皇帝倒逼生母說真為假」的消息都很有市場,還有什麼諸如「太后與侍衛私奔,皇帝容顏大怒為皇室遮羞故將其指為叛逆」的說法啦,以及「皇帝對母后不軌被侍衛發現,太后被侍衛和嬤嬤救出卻慘遭兒子通緝」的版本啦……
總之,劇情能夠有多離奇就有多離奇,橋段能夠有多誇張就有多誇張,有些說書人就是為了博人耳目,怎麼獵奇怎麼來,自然能夠吸引人目光,當然也能夠吸引官府的「關照」。
可即便是人被抓了,流言卻傳出來了,不會那麼公然大肆討論,但是私底下的議論卻反而更加頻繁。
而且以訛傳訛,一個版本又在變成好幾個版本,好幾個版本變成好幾十個版本,到最後讓人根本分不清哪個是真哪個是假——實際上當然,基本都是假的,但偶爾卻也會在某些點上無意中戳中真相,卻也是一件讓人哭笑不得的事情了。
雖然這些在知道內情的人聽來只不過是些無稽之談,最多引為一笑,連小冬瓜都會拿這種消息來打趣一下李平安,但在市井百姓中,討論的可是熱火朝天。
可以預計的,在這件事情在很長時間內,甚至要是沒有另外一件大到足夠壓倒這個風頭的事情出現,會一直是百姓們茶餘飯後的談資,畢竟有些人就是那麼閒。
官府在封鎖城門搜捕的力度不知不覺小了下來之後,對於這些只是私底下的議論更不會去管,也沒法去管。
最後當然也是對天地會最重要的一點,他們在找來了認識的匠人幫忙將那鑰匙製造出來之後,便交給了九難師太,而九難也正一個人關在屋子裏,在把她那皇室圖標刻上去。
當然為了保險起見也不想讓九難師太為難或是有壓力,他們還是同時造了幾把鑰匙,可以讓她有備用。
同時,對於寶藏藏匿地點的查探自然也沒有放鬆。
開封行宮不像是開封城不可能將嚴禁令強制執行太久,行宮中本就守備嚴密,如今則更加森嚴,就算是李平安再去,恐怕也沒有那麼容易潛入了。
而他們現在不想要打草驚蛇,就只能先指望宮內的滿桂等人傳來什麼好消息了。
這時候李平安倒有些後悔出來得早了,不過他若是不出來的話,恐怕也沒有那麼容易那麼快就確定下火燒四十二章經得出藏寶圖來,所以也是有利有弊吧。
倒是韋小寶本來可以留在宮中作為內應的,李平安也想過要不乾脆讓他再去行宮一趟,重新潛伏進去,已經有了康熙的寵幸,憑他那張嘴要再在那宮中立足下來應該不難。
不過李平安不在宮中的話,他到底還會不會聽話就不好說了,畢竟這廝狐假虎威的習性,入天地會的緣由又是半逼迫和原本不同,現在在康熙面前得寵說不定就直接忘了天地會的事情。
就算是威脅他,會取得什麼樣的效果也不好說。
好在現在不像是之前那種必須要接近皇帝乃至於太后、鰲拜等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