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有些後悔,大意了,這麼重要的事情,一直要到楊悅提醒之後,才想起來,按照道理,應該在幾個月之前,棉花剛剛種植上,或者移栽之後,就考慮這件事情,畢竟,這是一件大事,棉紡織業,是一個印鈔機器,一直以來,都是中國最賺錢的行業,沒有之一。
進入一體機內,把天津的,上海的,武漢的棉紡織局的機器都給調了出來,甚至還考慮一下德國運輸回來的機器,棉紡織機器,因為個體稍稍的有些大,這段時間一直在搶運,可是差不多只是運過來六成,這是一個德國那邊大型的棉紡織廠,擁有12萬錠的紡紗,目前運過來的,完整的大概在7萬錠左右。
看起來是夠了,可精通機械的楊元釗還是想要給他改裝,無論是中國的棉紡織局,還是德國的這些二手產品,他們最大的弊端,應該是在動力上面,普通的蒸汽機,無法推動着它快速的運轉,單一棉錠的產量有限,一般而言的,國際標準是3到4錠年產量為一包面紗,大概在400磅左右,可是日本能夠達到2錠,甚至是1錠多,產出一包面紗,之所以這樣。不是因為日本的技術領先,一直到二戰之後。日本的基數,在世界範圍之中。都算不上領先,根本原因在於,日本從來不把紡織工人當人看,列強們的工廠,工作16個小時,甚至是18個小時都是常有的事情,可是在日本,第一次出現晝夜不停,也就是說棉紡織機器會日夜不停的運轉。高強度的工作摧殘着工人的身心,歐美工業革命的時候,少有紡織工人能夠活到40歲的,在日本,更是連35歲都達不到。
楊元釗是為了包頭累計技術資本,也為了更廣泛的,拉攏一批人,不是為了製作血汗工廠的,這就需要從機器的本身來做文章了。
這個時代的紡織機器。已經得到了成熟的階段,無論是中國20多年前的,還是現在德國拆下來的二手的,他們基本上都是一個體系。不同的無外是棉紗的粗細程度,還有錠子的轉速,後者甚至在前者之上。在同樣幅面的情況之下,錠子的轉速越快。棉紡織機器效率越高,當然應對高轉速。會有許多設計方面的工作,這些楊元釗都可以先放在一旁,轉速的問題,無外乎動力輸出。
在電力時代,就是電機的大小,把單位時間電能轉換成動力的強度,可是在蒸汽動力的時代,轉速就取決於蒸汽動力的強大。
無論是德國拆下來的二手設備,還是中國20多年前的棉紡織設備,他們的蒸汽機無一例外比較小,從最小3匹,到目前上海和天津使用了20匹左右,德國拆下來的設備,遠比這個時代的中國及其強大,他的馬力不過是120馬力左右,帶動的錠子的轉速,差不多要比現在中國最好的機器,快2倍左右,從單錠年產量50磅左右,達到150磅的平均值,比不上國際上面主流的2錠一包的年產量,卻也相差無幾。
要說,這個也夠了,可是楊元釗並不甘心,他會選擇24小時不停歇的方式,卻會把工人分成三班甚至是四班,這樣就人工成本上面,他遠遠高於歐美的平均水平,更何況是日本的棉紡織廠,跟別的產品不同,棉紡織是列強們控制的比較嚴密的,且是賺取金錢最多的行當,要進入,必然跟會跟列強們對上,除非跟這個時代的其他棉紡廠一樣,產量底下,只是在區域競爭。
楊元釗從德國進口過來的,就是12萬錠的大型棉紡廠,甚至還抱着一體機擴張的可能性,所以,成本必須降低下來。
降低成本,在不犧牲質量的前提下,提高產量和單人的效率,就成為了最關鍵的方面,楊元釗首先想到的,就是往復式蒸汽機,從船舶上面複製下來的,擁有6000馬力以上的大型蒸汽機的,他有足夠的馬力,可以推動轉子,讓棉錠進行高速的運轉,提升效率,可是這樣的大型機械,轉速太快的情況之下,很容易讓棉紗斷頭,這反倒不利於效率的提升,會增加廢品率。
要達到一個平衡,既要平穩,又要提升產量,而且棉錠在高速運轉的時候,會產生相當的摩擦和磨損,這恐怕是更加嚴重的問題。
機械方面,是楊元釗的強項,真的潛心研究進來的時候,一體機的威力就凸顯出來了,在21世紀帶過來的金屬材料上面,選擇耐磨,輕量的金屬,高耐磨鋁合金就進入到他的眼帘,用鋁合金替換掉木質的轉子和棉錠,在耐磨強度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