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的戰局產生了對中方有利的變化,這是之前中國所沒有想到的,在中國看來的,澳大利亞本身就是一個產量區,在戰爭爆發之前,每年會出口300萬噸的糧食,50萬噸的牛羊肉,這些澳大利亞的人口,澳大利亞的糧食自給率會超過180%以上,也就是說,口糧八成,這樣的糧食自給率,讓中國,還真的沒有考慮到,澳大利亞會斷糧,可是現實擺在面前,澳大利亞並不是依靠科學種植而獲得較高的糧食子給率的,他更多的是依靠龐大的面積和天中天收,在大片的領土,都被中國佔據的前提下,澳大利亞的糧食開始減少了,雖然伴隨着人口的大規模的減少,可是相對於土地,人口減少的總量並不算多。
澳大利亞在最初,被中國打的有些疲於奔命,在發現中國的目標全部都是糧食的時候,也有意識的認識到了,中國已經發現了澳大利亞的弱點,哪怕處於最劣勢的程度,也必須要做出選擇,為此,澳大利亞放棄了一個又一個的邊陲之地,果斷的斷腕求生,這是最無奈的,也是最正確的選擇。
英國和美國,也拿出了必要的支持,無法保證通暢的往來,每個月保證3艘萬噸貨輪還是可以的,5萬噸的糧食,基本上保證了持續,不過最終,誰都知道,持續的放血,會讓澳大利亞的抵抗,陷入到停滯之中的,他們陷落的日子不久了,說不定,下一次戰鬥,中國人面對核心區域,發動一場大規模的戰爭,澳大利亞就會陷落了。
跟澳大利亞的高層,惶惶不可終日的不同的是,澳大利亞的戰局一切順暢,張孝淮的穩重,得到了高層的一致好評的,中國在戰爭的同時,也沒有放棄澳大利亞的建設,大量的物資和機械設備運往澳大利亞,首批和接下來的移民,也開始抵達,中國人又一次在異國他鄉,開啟了新的生活之旅,可是這一次跟歷史上,中國移民的每一次努力不一樣,中國有了國家作為後盾,用強大的國家機器來保護移民的,相信幾年,或者十幾年之後,這裏會被中國人開發成為一片樂土。
中國跟澳大利亞的實力對比上面,中國佔據了絕對的優勢,這一點從開始澳大利亞戰場之初,中方高層都是一致認可的,精心準備,突然襲擊,在中方高層看來,無論是誰來指揮,沒有理由失敗,可是戰爭的進程,比之前所有的預料都要出色的多,張孝淮是最適合澳大利亞戰略的指揮官,換其他任何的一個將軍,率軍前來的話,勝利是一定會勝利,甚至會比張孝淮更快,可能不到半年的時間,就能夠拿下澳大利亞,但是損失也是龐大的,最起碼30萬打底,甚至一些激進一點的,會損失50萬以上,甚至更多,哪像張孝淮這樣,進入到澳大利亞之後,總損失不過是8400人左右。
在損失的8400人之中,只有的不足四分之一是陣亡,剩下的都是輕重傷,陣亡和重傷殘疾的,加起來不超過3300人,這樣的傷亡,相對於首批120萬,還有後續大量的部隊進駐的澳大利亞戰場來說,連皮毛都算不上,一個軍7萬人,損失這麼多,都不能夠稱之為傷筋動骨,更何況澳大利亞方面軍,最少是20個軍以上的單位,這樣損失,平均到一個師裏面,可能才幾十個上百個,真的是非常稀少。
從楊元釗包頭開啟的時候,一直都注重傷亡,不會跟對手拼死相爭,原因在於,包頭的基礎薄弱,可現在中國的程度,坐擁的30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七八億的人口,一次性損失三五十萬,這個根本無法動搖中國的根基,6000萬以上的動員能力,極限超過1億,30萬真的是一個微不足道的數字,慈不掌兵,總是計較士兵的損失,恐怕也無法打大仗,可是在楊元釗看來,中國的基礎太薄弱了,他都儘可能的來增加中國的人口基數了,能夠避免的損失還是避免的好,無論是派日本到阿拉斯加,還是派遣張孝淮到澳大利亞,都是為了這個,中國目前的根基,只要是休養生息下來,最多十年,根基講深厚的無法逆轉,雖然現在是有消耗的底氣,能夠少消耗一點就少消耗一點。
現在張孝淮出色的完成了這個任務,不但用最小的損失,拿下了澳大利亞的龐大的領土,並且在逐步的削弱對手,只要不出現大的問題的情況下,最多到1917年,他們將會徹底的把澳大利亞的全境都給拿下來,最終讓這麼一片,位於大洋洲,總計超過70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納入到中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