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接到了德國的要求,認真研究之後,形成了一定的分歧,前者無所謂,中國目前已經完成了工業化,遍佈在中國大地上面的技工學校,培養了不少的技術工人,這些工人本來應該按部就班的進入到各個工廠,可是德國給予了一個機會,一個可以實操的機會,並且能夠掌握一門外語,這對於年輕工人來說,是非常不錯的。?(〈
未來的中國,肯定會以大學生和高等教育為主的,可惜高等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須要時間的累積,才能夠完成。
這一批人就正好送到德國,其中甚至還夾雜了部分工科學生,他們會用半年和一年的時間,在德國這裏完成語言關,並且初步的接觸實習,然後進入到大學之中。
戰爭當頭的情況之下,任何跟戰爭無關的項目都會停下來,不少的德國大學都面臨着中青年教師被抽調,學生被抽調的情況的,這時候中國用大量留學生沖抵這一塊,並且付出了相當的代價和真金白銀,用於換取中青年的教師離開的軍隊,負責教導他們。
德國是缺乏兵員,可是合適的中青年教師又多少,不會過5萬人,中國用增加2o萬的印尼土人,還有每年付出大量的留學經費和軍火配額,換取了這一點。
德國當然是欣然同意了,不必付出一定的代價,就可以增加2o萬印尼土人,雖然印尼土人戰鬥力不如正規的德軍,可也沒有到4倍的程度,這些大學教師,本就不是軍隊之中最精銳的那種,長期做學問,這些東西在大學之中有用,在戰場之上,依靠的是勇力,是身體素質,是作戰技能,這對於大學教師來說,還真的是為難。
讓大學教師在最合適的位置,要知道即便到現在,德國大學只不過入學人數減少,並不是沒有,再加上中國留學生的這些收費,足以讓德國在資金和軍火上面更上一層樓,至於為中國培養的學生,在德國看來,中國可能只是另闢蹊徑的,中國在頂尖力量上面,已經過德國了,在科學研究的不少體系之中,也走在了德國的前面,如果不是戰爭到來,他們甚至要向中國來學習,沒有什麼讓中國人偷學。
認知上面的不平衡,沒錯,一體機和楊元釗的存在,中國少走了很多的彎路,在不少的體系之中,直接的走到了世界巔峰的位子,可是在基礎學科之中,高等教育和受到高等教育的人員之中,遠不是德國的對手,從戰爭開始之前,中國就有體系的增加了留學生的數額,並且不停的吸收世界各地的教師,興建屬於中國的高等教育,可是這都是杯水車薪的,從19o8年到現在,中國受到高等教育的人員數量,增加了1oo倍都不止,可是因為基數太小,高等教育在中國適齡青年之中,高等教育的比例並不高,絕大多數都是走技工道路,成為工人,並且接受夜校教育。
楊元釗也知道,這樣等於是拔苗助長,他能夠提升的也達到了某種的極限,再持續下去,就需要龐大基數的科研人員,而且是持續不斷的提升才可以。
可高等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在跟協約國宣戰之後,特別是美國人的排華,基本上在英法美之中的留學生,幾乎都回來了,這時間德國這裏卻成為了一個突破,戰爭減少的高等教育人員,可以都增加到留學生身上,甚至一定程度下面,擴大的也可以接受,所以從1913年開始,中國留德的留學生人數顯著增加,從1913年之前的2萬左右,增加到了1915年33萬,到1916年,更是增加到了57萬,這還是中國沒有辦法完成基礎的德語教育的緣故。
為了解決語言教育,中國也想了很多的辦法,最終只有從環境入手,從1913年開始,讓准留學生簡單的學習德語之後,從事一些管理型和接觸性的工作,在中國原來翻譯和留學生的幫助下,快的融入到環境之中,也因此1913年之後,留學生的人數顯著增加,預計到1916年會增加到93萬,極限會達到114萬左右,加上本國的教育資源,高等教育的總人數會達到32o萬左右,雖然比起達國家,還有一段很遠的距離,可是也算可以接受,只要持續下去,5-1o年之間,依託着這些高等教育的人員,會建立起更加完善的高等教育體系,足以支撐中國科技的增長。
工人的問題很容易解決,甚至如果德國需要,中國會更加更多的人員,人口龐大就是這麼的好處,到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