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斯加的事情關係重大,叫的比較着急,只有馮玉祥位於軍委,早一點到,提前知道全面的情報,閻錫山,蔡鍔,甚至連蔣百里都不知道,看到幾個人,相互之間都非常的熟悉,在目前的中國陸軍領域之中,他們也能夠稱之為巨頭了,這一件事情,能夠驚動他們幾個,已經算是大事了,他們心中有數,卻沒有多問,等待着會議的開始。
很快,簡單的通報了一下情況,本來一帆風順的阿拉斯加前線,居然在幾天之內風雲突變,美國動用了的裝甲力量,數量大概是8000-1萬輛,天知道這些東西怎麼送到阿拉斯加的,已經進入到了前沿陣地之中,可能一兩天之內,就會發起攻擊,如果不提前做出準備,說不定整個朱諾的防線就會產生問題。
這可真是一個意外,如同一把尖刀,直接插在了阿拉斯加防線的軟肋上,中國沒有想到,這不能說是中國的參謀部考慮問題不全面,因為坦克的初次亮相非常的不完美,在德國用火箭筒幹掉了大量裝甲車,裝甲力量沒有發生作用,反倒是讓協約國受到了巨大的損失,數萬輛坦克的損失,還不算太大,最多就是錢的損失而已,這對於工業化的協約國來說的,只要咬咬牙,這筆錢還是可以拿出來。
跟隨着數萬坦克的上百萬軍隊,才是最大的損失。戰爭進展到了這個程度的前提下,對於現代化的工業國來說,武器不是問題,特別是美國徹底的轉入到戰時的前提下,生產出足夠武裝幾百萬軍火,可是制約最多的卻是人,不同於武器,哪怕是坦克這樣的重型武器,甚至是戰列艦這種,人類歷史上,人工造物的最龐大的武器,生產周期也就是一兩年的時間,甚至美國在改變了一些生產方法之後,提高效率的,生產的時間可以縮短到一年之內。
制約戰爭的關鍵,居然不是武器,而是人,協約國控制着世界相當一部分的份額,擁有數億的人口,極限的動員能力是幾千萬,可是這其中大部分都是殖民地,從中間挑選軍隊,戰鬥力先不說,融入和指揮就成大問題了,人恰恰是最難以成長的,就拿18歲成年來說,一個人要從嬰兒狀態成長為一個可以走上戰場,拿起鋼槍的士兵,最起碼要18年,這中間還有男女的分別的,這也是大量損失之後,協約國總結出來。
就目前協約國佔據着一定的人口優勢,可是當協約國適齡的人口都給打光的話,即便有萬千武器,沒有人操縱也是零,故而從戰爭進入到第四個年頭開始,協約國就開始有目的的減少傷亡了,特別是戰爭之中損失比較大的法國和英國,開始減少本土師數目,從1916年開始,增加的師全部都是本土跟殖民軍的混合師,這樣可以有效的減少消耗,如果不是後勤方面的問題,他們也準備跟德國人那樣,組成幾個精銳部隊,減少人員的消耗。
在這種的情況之下,坦克的第一次亮相,就造成了百萬規模的損失,這個前提,坦克作為一個有巨大劣勢的武器,幾乎在協約國主流討論之中銷聲匿跡了,按照德國人的情報,目前在英國的坦克和部件,幾乎都廢棄了,不會有人太關注,即便是組裝成型的坦克,也丟在荒地裏面長草,在中國看來,美國也是差不多的,他也就從來沒有預防過裝甲力量的攻擊,對於日本,雖然支持相當的高,卻真的沒有給他們裝備火箭筒,因為沒有這個必要的。
當然了,還有一個原因是,火箭筒價格比較貴,當時德國面臨着坦克襲擊,卻沒有一個克制的武器的時候,那是生死存亡的問題,別說價格不算很高,就算真的是天價,德國也捏着鼻子認了,再怎麼說,德國也在戰爭之中逐步的強大,憑藉着戰爭的繳獲和勞務輸出,整個經濟形勢都比原來要好。
日本就不一樣了,戰爭之中連連戰敗,如果不是突然的投奔了中國的陣營,從美國身上吃下一塊肉,賴掉了數億美元的欠款的話,日本恐怕就揭不開鍋了,即便這樣,整個阿拉斯加的移民,也耗盡了日本最後一滴財富,別說中國沒有提醒,即便中國提醒了,為了一件可能用上,也可能用不上的武器,花掉一筆巨款,精打細算的日本人,不會這麼傻的。
要知道,一個火箭筒,連同三枚炮彈,價格可比一挺馬克沁和上千發備彈組合貴了一點,一個是長期壓制武器,一個只能夠打坦克和固定火力點,所以在日本購買武器的時候,火箭炮也介紹了,在詳細了解了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