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海軍的分離,早在幾百年前,就開啟了,從世界各國走向海洋開始,海軍和陸軍就單獨了起來了,而真正的空軍出現,歷史不過是百年左右,最早應用到軍事領域之中的飛行器是熱氣球,他最多只是為火炮提供了一個更高的視角,至於飛艇,不安全的它,最多起到偵查的作用,未來得到了巨大發展,成為陸海空三軍中的一部分,還是高技術,高攻擊,不對稱打擊的主力的飛機,現在才剛剛發展了十幾年,還處於是玩具的階段。△
楊元釗很清楚,相對於優勢不太明顯,只是裝備強大的海軍,空軍代差更大,威力也更強,空軍在後世,是最強力的兵種,對於海軍,對於陸軍都有巨大的支持,缺少了制空權,基本上失去了戰場的主動權。
飛在空中,本身就具有相當的優勢,萬有引力,人之所以能夠站在地球上,就是依靠引力,而向空中發射的東西,都需要克服重力,飛機是依靠機翼的升力而克服的,可是子彈炮彈之類,就需要用自身的動能來克服,這樣在沒有持續如同火箭和導彈這樣不停的推動力的武器,普通的火炮和子彈,只會越飛越慢。
向空中發射的子彈炮彈之類的,遠沒有在平地上面射的那麼的遠,必須要克服地球引力,所以能夠對付飛機,幾乎只有飛機,只有低空的時候,才有高射機槍或者高射炮打下來,即便是西北,也不過是拿出來了一個在9000米以內高射炮。超過這個高度的飛機,就無能為力。
未來。材料和火炮技術達到一定程度,2萬米左右的高度。都在高射炮的籠罩範圍之內,更高的高度,還有導彈,這是後話,楊元釗從後世而來,擁有後世眼光的他,很清楚,導彈會作為未來的第一攻擊手段,可在無線電和微電子技術沒有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導彈根本沒辦法製造出來,最多就是火箭了,利用液體或者固體燃料的火箭,他的精準度極低,西北武器研究之中,也有160毫米和320毫米的火箭炮車的研究,目前只是完善基本的火箭理論,距離研製出來和投入實戰,還有一段不短的路要走。
在這個飛機才剛剛出現。飛艇還佔據天空的時代,也就是西北有前瞻性的弄出了高射機槍,射程也不過是1萬米以內,對於2萬米左右的飛機來說。根本就夠不着,至於更大口徑的高射炮,暫時沒必要。又沒有敵人,在研究院裏面逐步的完善。累積實力就好了。
飛機可以說是飛艇的天然克星,出色的速度。讓飛艇上面的自衛火力難以攻擊到,而解決了螺旋槳問題機炮,足以把防衛薄弱的飛艇打下來的,雖然換裝了氦氣,不會如同氫氣一樣的,一枚子彈就讓飛艇大爆炸,可是飛艇依然是薄弱的武器。
巨大的身體,在空戰之中,就如同靶子一樣,小飛艇比大飛艇的戰鬥力強大,這麼一個不合常理的東西,就足以顛覆一切,而飛機,特別是速度超過了200公里的飛機出現,又稱為了一切的終結者,當飛機快速的晃動,機槍每分鐘600發的射速,會讓飛艇遭受巨大的破壞,甚至毀壞到內部的結構,漏氣和結構毀壞,哪怕氦氣無法燃燒,都無法支撐飛艇的沉重身體,飛艇會快速的墜毀。
這樣的不對稱,只會出現西北的飛機和主流的飛艇之中,早期的飛艇只是玩具,即便是歐洲戰爭爆發之後,也作為偵查的用途,最初的飛機是機頭牽引,因為機頭才能夠承受住螺旋槳和活塞發動機的強度的,原因很簡單,早期的飛機大部分都是最輕薄的木板構築,它的強度有限,在很長時間之中,在飛機的使用之中,沒有安放武器的位置,空戰的第一炮,居然是飛行員拿出了自身的配槍,向對方開火。
超過幾百公里時速的飛機,不同高度,不同位移的前提下,手槍怎麼可能打的中,這不過是一個姿態罷了,這卻開啟了飛機空戰的時代,雙座機開始成為了主流,步槍,機關槍,紛紛被裝上了飛機,但是不停運動的飛機,要想憑藉着後座上人打中,是比較困難的。
不是沒人想過,把機槍裝到機頭上面,不停旋轉的螺旋槳,斷絕了子彈穿透的可能,至於機翼,這個時代飛機的翅膀,無法承受住機槍震動,裝上去一旦開火,就會機翼斷裂,機毀人亡,一直到機槍協調裝置的飛機,可以保證機槍子彈從螺旋槳的縫隙之中發射出來,由此開啟了飛機空戰的時代。
西北就不存在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