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記住,精彩小說無彈窗免費閱讀!
機床,是工業加工的母機,機床的使用,才算是開創了用機器製造機器的時代,一個國家機床的數量,就可以用來衡量這個國家的機床的水平。
金屬的切削,鑽孔,衝壓等等,各種的操作,都是通過對應的機床來進行的,而現在,整個4447廠,擁有大量的機床,也擁有大量的經驗豐富的老師傅。
但是,這些老師傅們的手藝不管多麼的高明,也無法加工出精度更高的零件來,這就是因為機床自身的限制。
任何的機械加工,都要講究一個重要的數據,就是加工精度,比如,加工精度是1毫米,那就是說,工件設計的是十毫米,但是出來的,可能是九毫米,也可能是十一毫米。
可見,這個誤差就不小,如果加工精度,變成零點一毫米,那出來的,就可能是九點九毫米,也可能是十點一毫米,這種時候,加工精度就很高了。
現在,工廠里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就是高壓油泵的加工,不管經驗豐富的老師傅們怎麼用心去加工,出來的成品,誤差太大,這樣裝配上去,要麼因為太粗而摩擦阻力大,要麼因為太細而漏油,根本就無法使用。
畢竟,民用重卡,需要講究使用成本的,耗油率必須要降下來。
這就需要數控機床了。
不管工人師傅技術多麼精湛,只要是他們自己用手操作,就總是有誤差的,而如果改用計算機來控制,那就可以將人為的因素排除掉,計算機是不會有偶然失誤的。
而另一個方面,就是多軸聯動。
這才是真正提高加工精度的妙招。
一般的工件,可能需要從幾個方向進行加工,每次改變加工方向,都需要重新固定加工的工件,每次改變固定位置,就必然會帶來誤差。
如果可以同時用幾個車刀,從幾個面一起加工,就可以避免這個問題了,工件在整個加工過程中不動,就不會有每次移動的誤差了。
尤其是加工複雜曲面,只有多軸聯動才能加工出來。
這種時候,工人技術再嫻熟也不行,必須要靠電腦來控制。
這一切,都是隨着技術的發展出現的,在本世紀中期,隨着電子技術的發展,自動信息處理、數據處理以及電子計算機的出現,給自動化技術帶來了新的概念,用數字化信號對機床運動及其加工過程進行控制,推動了機床自動化的發展。
最早是在40年代初,由鷹國北密支安的一個小型飛機工業承包商派爾遜斯公司實現的。他們在製造飛機的框架及直升飛機的轉動機翼時,利用全數字電子計算機對機翼加工路徑進行數據處理,並考慮到刀具直徑對加工路線的影響,使得加工精度達到±0.0381毫米,達到了當時的最高水平。
十幾年後,鷹國麻省理工學院在一台立式銑床上,裝上了一套試驗性的數控系統,成功地實現了同時控制三軸的運動。這台數控機床被稱為世界上第一台數控機床。
和他們相比,漢國的數控技術起步並不慢,幾乎和國外是同步的,發展起步於五十年代,在西元1958年就研製出第一台數控機床。
但是,眾所周知的原因,在那段特殊的歷史背景下,怎麼可能會有先進的數控機床出現!
完全就是跟風上馬,對數控機床特點、發展條件缺乏認識,在人員素質差、基礎薄弱、配套件不過關的情況下,一哄而上又一哄而下,曾三起三落、終因表現欠佳,無法用於生產而停頓。
除了在貼大字報的時候宣傳我們的數控機床放了個大衛星之外,根本就不可能進行實際的生產。
國內的數控機床,根本就不能用,國外進口?一方面是要寶貴的外匯儲備,另一方面,是國外也對己方進行封鎖,根本就進口不到,只有最近這幾年,才算是緩和了下來,有了進口的可能。
只要秦觀說,就一定能辦到,不需要己方操心的。
同時,另一方面,廠子裏也的確沒有能操作數控機床的人。
廠子裏的工人,大部分的文化水平都不高,他們當年進廠,靠的是關係,靠的是根紅苗正,比如何日巴拉,就是不想來,反而被送進來的。
操作機床,都是老師傅的言傳身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