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鴿傳書。
從上雒,傳至弘農。再由快馬,飛傳至湖縣。
劉芒收到信報,立即下令,弘農鄧羌部出兵!
弘農部的目標——潼關!
……
潼關,畿內首險,四鎮咽喉,更有百二重關之稱。
當然,這些詞,多是形容唐朝以後,尤其是明清時期潼關之險要。
但潼關所處的,是天然險峻之地。
春秋戰國時期,這裏就有關隘,只是規模較小,關牆也未達到高不可攀的程度。
現在的潼關,是董卓所建。
董卓焚毀洛陽,退入關中,為防中原諸侯,下令擴建潼關。
此時,潼關才剛剛建成。其規模和堅固程度,自然無法和後世相比。
但是,天然的地理條件,使得潼關仍可稱為天下第一險關!
潼關之北,渭水、洛水在此匯聚,併入黃河。
潼關之南,是禁溝,也稱禁谷、禁坑。
名帶「禁」字,自是形容此地無法通行。
禁溝,是一道天然峽谷。谷勢壁立,谷中灌木叢藤,茂密如織。後人詩中「細路險與猿猴爭」,形容的就是禁溝之險。
禁溝南北走向,長達三十餘里,北連潼關,南接秦嶺。天造地設一般,填補了險關與秦嶺之間的空隙,造就潼關天險!
&二重關」,難攻!
但是,世上沒有無法攻克的險關!
……
鄧羌、郭侃,早已做了充足的準備!
西涼軍雖握有險關,洛陽軍也有優勢。
洛陽軍的最大的優勢,有兩點。
一個優勢,兵力。
被馬騰韓遂聯軍、常遇春部牽制,西涼軍部署在潼關一線的兵力,僅有不足兩萬人。
魏文通率五千精兵,駐潼關城。段韶率兵一萬餘,駐鄭縣,可隨時支援潼關。
楊廣李儒在潼關一帶派駐的兵力最少,不僅因為潼關是天險,還因為,太多兵馬,不便駐紮。
潼關城,畢竟只是一個關隘。和平原地帶的城池相比,各方麵條件都差得多。駐紮太多兵馬,用處不大,徒費給養。
而洛陽軍鄧羌、郭侃的弘農部,共集結精銳騎兵一萬五千,步卒三萬餘。兵力超過潼關西涼軍一倍。
另一個優勢,主動。
作為進攻一方,掌握着進攻時機,進攻方向,以及進攻方式的主動權。
王猛、鄧羌、郭侃等制定的潼關攻略,充分利用了主動權。
進攻潼關,總的策略是:多路出擊,分散敵之兵力和注意力,削弱敵人在潼關關隘的防禦力量,爭取逼迫敵人出關決戰。
和上雒攻略相仿,潼關攻略的目的,是在東南戰場吸引敵軍主力的基礎上,進一步將敵人東部兵力,儘可能多地吸引到潼關一帶。
從而,為徐世績的河東部進攻左馮翊,創造有利條件。
當然,如果有機會奪取潼關,洛陽軍當然不會放棄這一機會。
圍繞潼關攻略,鄧羌和郭侃,決定三路出擊。
第一路,鄧羌率主力,直奔潼關城。
第二路,郭侃率部走水路,做出先進入左馮翊,再渡過渭水,繞到潼關以西的姿態。
王濬的水軍,主要配合河東部西進左馮翊,但也留出一部分渡船,由王濬親自統領,配合郭侃行動。
第三路,尉遲恭率精銳步卒,走禁溝!
欲攻潼關,必取禁溝。這是兵家的共識。
從軍事角度講,禁溝之禁,並非是不能通行,而是指,不適合作為軍事通道。
禁溝,有人可行走之路。但是,車馬輜重絕對無法通行。
軍隊可以徒步進入禁溝,但給養只能隨身攜帶。
按通常行軍之法,步卒每人只能隨身攜帶三日給養。
極限情況,步卒卸去各種防護裝具,僅攜帶必要的武器,最多也只能攜帶六日給養。
以禁溝的地勢,穿行三十里長的禁溝,最快也要兩天時間,才能抵達潼關城城南。
在給養配備至極限的情況下,軍隊必須在四日內,攻破潼關。
否則,給養中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