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雲老家在遼寧本溪的石橋子鎮的紅旗溝,這裏現在還住着段雲舅姥爺一家人。
記憶中段雲上次回老家過年還是小學三年級的時候,之後就再無回去過。
艱苦年代,老家人多次接濟過的段雲一家,在那個國人普遍吃不飽的困難時期,舅姥爺曾經一年兩次給段雲一家送過幾袋子的高粱米和玉米,也正是靠着這些糧食,段雲一家才過的不難麼艱辛。
這些年母親和老家一直保持着書信往來,今年趕上段雲返城在廠里上了班,所以高秀芝決定回老家看看。
高秀芝這次帶了一些大興當地的特產,兩袋子的杏干,一桶胡麻油,要不是行李太多的話,高秀芝還會帶更多的土特產過來。
不過對段雲而言,他嫌這些東西帶着麻煩,在他看來,錢和糧票是最實惠的,走之前,他在黑市上換了兩百多斤的糧票,現金也帶了幾百塊,有這麼多錢,足夠他們一家三口和老家的人過個好年了。
坐了整整兩天三夜的火車後,段雲一家終於在本溪車站下了車。
下了火車,段雲就感覺到了迎面一陣寒風帶着的徹骨寒意。
大興雖然也是北方城市,但比起東北這邊,總還是要暖和一些的,可儘管這裏很冷,但看到房頂和站台上的皚皚白雪,心頭還是帶着幾分興奮的。
隨後,他們乘坐公交,又搭了一段老鄉的驢車,最終在臨近太陽落山的時候,到了舅老爺家。
「小雲都這麼高了,小芳現在也成大姑娘了……」
站在村口迎接段雲一家三口的正是舅老爺高慶平。
段雲的舅姥爺高慶平是個土生土長的農民,身材魁梧而高大,雖然已經年過六十,身體卻看起來依舊硬朗,說起話來中氣十足。
高慶平有兩個兒子三個女兒,如今兒女都已經成家,兩個兒子如今在本溪鋼鐵廠上班,女兒也都出嫁,除了大女兒嫁到了相隔不遠的孟家村,另外兩個女兒如今也都嫁給了本溪鋼鐵廠的工人。
收到高秀芝的電報後,高慶平一家就提前做好了準備。
高慶平在村裏有一排泥草房,籬笆院子很大,中間是一口軲轆井,院落邊上還有一個石碾子和用泥草搭成的雞窩,屋頭掛着玉米,滿滿的生活氣息。
段雲一家被安頓到了東邊的一間屋子中,裏面已經提前收拾的乾乾淨淨,房頂是剛剛糊過棚子的。
糊棚是上個世紀70年代東北農村比較常見的裝飾活兒,和現在裝飾房屋頂棚有相似之處。
房子蓋起來了,但是在屋裏一抬頭就看見房梁總不是個事兒,既不雅觀,也不衛生,於是,凡是日子能過得去且愛乾淨的人家就吊個棚,當然,所吊的棚自然不是什麼天花板之類的,再說了,那時候的農村也弄不起這個。一些人家圖省事就在屋內扯了一大塊塑料布當頂棚,而更多的人家則是用高粱稈兒抹黃泥來吊棚。
吊棚後,再找來一些廢報紙和書紙啥的往上一糊,就成了所謂的糊棚。糊棚可是件手藝活兒,來不得半點馬虎。那時,東北有幾種人很吃香:一司儀二木匠三瓦工四陰陽,這糊棚的應該排在第五位吧。
高慶平喪偶多年,平時都是一個人住,幾個兒女也經常輪流照顧,想如今過年,兩個兒子帶着媳婦孩子也都會回村里過年,一家人團團圓圓,顯得非常熱鬧。
在段雲看來,農村的年味似乎要比城市的年味要濃很多。
臘月二十七,在段雲一家進入村子的第二天,舅姥爺高慶平就開始在院子裏宰年豬了。
宰殺年豬是東北農村過年很重要的活動,豬一定要在臘月最冷的日子宰殺,主要是方便儲存,天氣稍熱肉就會壞掉。
這年豬就算是村里人過年最主要的肉類來源。
殺豬是一件費事的時期,需要請鄰居合力完成,肥豬殺完,會贈與幫忙殺豬的鄰居一些肉,這就使殺豬菜多了一些社交屬性。殺豬菜物盡其用,各個部位的肉、骨頭、內臟甚至血液都是重要的食材。
殺豬菜裏面有一道著名的菜是血腸,大盆放少許鹽水,殺豬時候接着放出來的血,攪拌血液防止凝固,加入少許調料後灌入腸衣即可。除了血腸,還有用凝固的血塊製成的血豆腐,或者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