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速中文網 > 都市小說 > 逆流1982 > 第一千四百九十五章 跛腳的巨人

第一千四百九十五章 跛腳的巨人

    段雲一直想招攬來的全世界各地的優秀人才,蘇聯以及其加盟共和國的科學家,也都是段雲想要吸納的目標之一。

    在後世很多人的印象中,蘇聯的產品「傻大黑粗」,重工業和軍事科技比較發達,然而民用的輕工業領域卻非常的差,幾乎沒有能拿得出手的民用產品。

    但實際上,重視教育和科技發展是蘇聯的一貫傳統,而且蘇聯的科技人才非常多。

    60年代末,70年代初以來,科技的發展尤為受到蘇聯的重視,被當成是其經濟發展的「決定性戰略方向」和「首要的關鍵的」問題,為此採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

    蘇聯的科技隊伍迅速壯大,到80年代的時候,蘇聯擁有科技工作者143萬,約佔全世界科技工作者總數的14,其中80%從事自然科學研究,科研費用大量增加。

    80年代用於科技方面的支出,約佔國民收入的5%,蘇聯在全國內建立了龐大的研究機構,年均提供的發明創造約500多萬項,佔世界科研成果總數的13。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前蘇聯並沒有形成科技技術進步與經濟發展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與之相反的是,科技與經濟嚴重脫節,經濟上的成就與科技上的進步極不相稱,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沒有正確處理好基礎科學研究與應用科學研究之間的關係,前蘇聯在宇宙數學與力學,熱核聚變,量子電子學等許多基礎學科領域具有國際先進水平,在應用科研上則嚴重滯後。

    就像當年蘇聯從事的太空計劃,探月計劃,和美國形成了勢均力敵的局面,然而這些先進的太空科技並沒有成功轉化成為民用,而是成為了蘇聯當局用於「充門面」,與美國相互攀比的資本,很多工程就是個面子工程,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回報卻少之又少。


    另外一方面就是蘇聯的科研與國民經濟軍事化畸形化相適應,那些直接與軍事有關的尖端技術部門得到了優先發展,大量科技力量和成果集中在了熱核武器,激光,電子,導彈,原子能空間技術等尖端部門,而經濟領域上的民用工業和農業科技力量和成果卻明顯滯後。

    據統計,蘇聯國家科研撥款75%用於軍事領域,只有20%用於其他,在工業技術應用方面,至少落後美國十幾年。

    這也就使得蘇聯成為了一個「跛腳的巨人」,使國家的整體發展嚴重失衡,軍事航天領域可謂是一枝獨秀。

    還有就是前蘇聯雖然有大量的科技發展創造,但真正用於生產的卻很少,或者因為科技與生產脫節,部分科研成果,無應用推廣價值,或者因為體質原因,科技轉化為生產的渠道不暢通,大致只有14左右的科技成果在國民經濟得到了應用,大量的科技成果不能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造成了巨大浪費,也限制了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

    最後1點就是體質上的問題,蘇聯的科研經費主要依靠無償的國家預算撥款,因此科研部門不關心資金的利用效果,不關心科研成果的應用與推廣,再加上企業對採用新的科技成果是消極態度,所以在利用新技術方面,前蘇聯比西歐國家落後好幾年,比日本落後十幾年到20多年,這實際上就是一種嚴重的國家資源虛耗。

    實際上,科技發展不平衡以及科技成果不能有效利用,這種問題在中國也很突出。

    80年代以來,中國內地擁有高官以上的重大科研成果,達幾十萬項,可是科技成果的轉化率一直徘徊在30%左右,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工業技術裝備的總體水平要落後15~20年,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只有28%,遠低於發達國家60%~80%的水平,這表明中國科技與經濟的「兩張皮」的問題,沒有從根本上解決。

    蘇聯要到1991年的年底的時候才會正式解體,這也就意味着段雲到那個時候,才有機會招攬到前蘇聯的科學家。

    不過在招攬蘇聯科學家的問題上,絕對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因為在蘇聯解體的前一兩年之內,國內的經濟問題並沒有爆發,大部分老百姓的生活還是可以維持的,尤其是一些科研人員的收入,短期內不會有任何的變化。

    另外就是前蘇聯的大部分科學家更嚮往的是美歐的生活,蘇聯的解體



  
刀削麵加蛋推薦:  化工帝國1980  
隨機推薦:  我真的是反派啊  神通不朽  錦繡農女種田忙  奮鬥在沙俄  留里克的崛起  
『加入書籤,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

搜"逆流1982"
360搜"逆流1982"
語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