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的套腸,就是利用豬大腸內壁比較光滑的特點,利用水流把單層的豬大腸變成雙層,然後再套一次變成四層。
具體的做法就是,拿着豬大腸的一頭,像翻大腸那樣把大腸翻起來,不過翻到一半的時候停下來,這時候的豬大腸就是雙層的了。
把裏面的水分和空氣擠一下,然後再如法炮製的翻一次,豬大腸就成了四層。
而原本一米來長的豬大腸,也變成了二十多厘米。
這道菜費大腸的原因就在這裏。
一米長的豬大腸足夠做一份生爆肥腸或者乾鍋肥腸了,但是做九轉大腸的話,只一個整形,就能把豬大腸變成二十多厘米短短的一截。
而且這還是生大腸,等煮過之後,大腸會嚴重縮水,那個時候,這一截大腸估計只剩下十幾厘米。
這種長度,無論怎麼擺盤都不夠一道菜的。
老爺子把所有大腸全部套好之後,也就七八段而已,配上大腸頭的話,估計能讓大家都嘗嘗味道。
全部弄好之後,老爺子在套好的大腸兩頭,拿着牙籤用橫豎交叉着插進去,這種十字交叉的固定方式,能夠防止豬大腸在煮製的過程中收縮變形,同時牙籤扎出來的洞孔,也能把多餘的空氣放出去。
他把所有豬大腸全都用牙籤固定一下之後,開始準備給豬大腸和大腸頭焯水滷製。
鍋里加水,裏面放入量稍微多一點的蔥段和薑片,再放一小把乾花椒和幾片香葉,再往鍋里倒入一小碗白酒。
做好這些之後,將大腸頭和豬大腸全都放進去,開火燒制。
「其實最傳統的做法是蒸,把大腸和大腸頭放在蔥姜花椒水中,放在鍋里隔水蒸,這樣做出來的豬大腸更軟更嫩更爛。
不過時間關係,咱們今天就不蒸了,因為那個太耗費時間,效率也低,而且蒸的時候沒法打浮沫,相對來說還是煮比較好一點。」
老爺子對着鏡頭解釋一下這一步,然後站在鍋邊,靜靜的等着鍋里的水燒開。
要擱平時,老爺子才懶得說這些的,他表面上是對着鏡頭解釋,其實還是想讓徐拙多學點。
畢竟是這是魯菜的當家菜;
畢竟自己的衣缽全靠徐拙來繼承和發揚了;
畢竟徐拙的天賦那麼高,老爺子盼着他能夠順着自己走過的路,再往前多走幾步。
現在魯菜沒落,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老爺子也沒有不認命,他只是不想魯菜的招牌,折在自己手中。
所以,當鄭光耀想要做這道菜的時候,他義正言辭的把這道菜搶過來。
目的自然很簡單,就是讓大家知道,這道菜是魯菜的看家菜,而不是別的菜系的菜品。
鍋里的水很快燒開了,老爺子拿着勺子把浮沫舀出來,然後把火調小,然後拿着一根長一點的竹籤守在鍋邊。
鍋里的那些豬大腸,但凡有鼓氣的,就趕緊用竹籤扎一下,把裏面的空氣放出來,防止爆開。
「煮的時候千萬要守在鍋邊,不要以為扎過的大腸就不會鼓氣了,實際上剛扎過沒多久,之前扎開的那些孔洞,就會有可能因為熱脹冷縮的緣故給合上,所以,在煮的時候從頭到尾都要守着,不能掉以輕心。」
徐拙知道這道菜非常折騰人,卻沒想到連煮的時候也得守在一邊,這麼傲嬌,真不愧是魯菜的當家菜。
整個煮製時間差不多在四十分鐘左右,老爺子也沒全部守在鍋邊,在拍攝的間歇,徐拙替他守了一會兒,於培庸也過來搭過手。
套了四層的豬大腸和厚實的大腸頭都需要徹底煮透才行,不然嚼起來跟嚼皮筋兒一樣,讓人完全吃不下去。
煮好之後,老爺子把豬大腸和大腸頭從鍋里撈出來,放在一個托盤中晾着。
剛煮好的豬大腸不能直接改刀,要晾到不燙手的時候才行,因為剛煮好的時候溫度很高,大腸軟而發黏,切的話裏面的套的大腸很容易散開。
等到溫度降下來之後,大腸才會徹底定型,再切的話,就不用擔心會散開了。
約莫過了半小時左右,大腸變得不燙手了,老爺子拿着菜刀,開始給豬大腸和大腸頭改刀。
第1353章 煮豬大腸【為信仰雪風吧加更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