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軍自七月初自宣府鎮獨石口入關以來,連破近五十城,所殺大明百姓無數,搶掠的財物更是不計其數。
朱慈烺感覺形勢越發的嚴峻了,先是視察了勇衛營,現在的勇衛營狀態極好,特別是封賞以後,將士們更是激情滿滿,渴望再次出征。
勇衛營的兵源已經得到補充,並且擴展到了六千人,後加入的兩千多人都是從新營中挑選出的優秀士兵,他們在平常的訓練中都是佼佼者,只需要經歷一場實戰的洗禮。
勇衛營的情況讓朱慈烺很滿意,接着他又去了兵仗局和安民廠,視察着火器研究和生產狀況。
如今的兵仗局,通過高薪大力招聘工匠,人數已經從原來的二百多人發展到了一千二百人。
朱慈烺對這些工匠實行以老帶新制度,每個老工匠帶幾個新工匠傳授技藝,所帶的新工匠製造出的合格火器均有獎勵,老工匠另外還有抽成。
同樣,新工匠若是製造出的火器不合格,老工匠也會受罰,在這種制度下,老工匠只能賣力的教導新工匠,多勞多得。
由於兵仗局研發獎勵十分的豐厚,工匠們自發組成的研究小組越來越多,研發積極性和氛圍頗為良好。
就在近期,有一位老工匠根據朱慈烺的設想,多次研究仿製輪轉打火槍,終於有所改進,將原本笨重的輪轉打火槍重量和個頭大大縮小了,頗有些後世左輪槍的雛形。
不過,也僅僅是縮小了體積和減少了重量,在性能上面並沒有多大的突破,最大的改進是將原本的四發子彈增加到了六發,在裝填上依然沒有多大改進,還是那麼的費事費時。
朱慈烺清楚,想要仿製出後世的左輪槍,必須研發出底火和後世的子彈,子彈才是主體,槍只是載體。
比如說,比燧發槍更先進的線膛槍,也就是來復槍,線膛槍的螺旋形膛線可使彈丸在空氣中穩定地旋轉飛行,提高射擊準確性和射程,射程可達到九百多米。
線膛槍的製造雖然有些麻煩,不過以朱慈烺的認知和兵仗局的製造能力,完全可以製造出,然而光是製造出槍幾乎毫無卵用,最核心最麻煩的是子彈。
在子彈與槍械的關係上,彈決定槍,有什麼彈就會有什麼槍,只有子彈在新原理、新結構、新材料、新技術方面取得根本性突破,槍才能隨之得到質的飛躍。
以目前鋼珠和鉛珠為主的滑膛槍子彈,壓根不適用線膛槍,用起來還不如自生魯密銃。
1476年意大利就已有螺旋形線膛的槍支了,17世紀初,丹麥軍隊也最先裝備使用了來復槍,然而直到19世紀下半葉,線膛槍才成為主流,就是因為裝填和子彈的問題一直沒有解決。
因為這個時代的線膛槍,在裝填子彈時(用浸過潤滑油的布包裹着),必須用木槌敲到槍管里去,裝彈十分費時,遠不如勇衛營的自生魯密銃裝填速度快。
想要用上後世先進的來復槍,必須解決後膛裝彈和底火子彈的問題,這些問題也不複雜,朱慈烺也跟孫和鼎詳細的談過,只不過子彈的研發和製造難度頗大,不是隨隨便便就能造出的。
朱慈烺據後世的大致了解,據說子彈和槍膛的口徑誤差要在一毫米內,具體什麼樣,他也不太清楚,畢竟他不是萬能的,什麼都知道。
有了朱慈烺提供的思路,兵仗局若是持續研發,後裝槍和螺旋形膛線以及子彈的研發成功,那是遲早的事情。
朱慈烺也不急,因為急也沒用,子彈可以說是集物理學、化學、材料學、空氣動力學以及工藝於一身的文明產物,一切都需要時間來解決。
科技和文明不是張口就來,朱慈烺超前的思路只能讓它們提前產生,避免少走彎路,並不能一蹴而就。
如果什麼事情都因為穿越者而變得十分簡單,那用不了幾年大明的飛船就可以登月了.......
在視察過兵仗局後,朱慈烺又來到了位於京師東城區東南部的盔甲廠,盔甲廠是營造盔甲、銃炮、弓、矢、火藥的地方。
盔甲廠以前和安民廠一個德行,動不動就爆炸,萬曆三十三年的時候,京城三大營官兵到盔甲廠領火藥,監管火藥的死太監因為舊火藥結塊,就命工匠用鐵斧劈開。
工匠一斧頭下去後,頓時拉出一團火花,直接
第九十五章 三棱刺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