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時辰後,義軍撤離吳江縣,縣城變成一座空城,趙銘建議一把火將城池燒了,吳易就是吳江人,鄉里鄉親,卻做不出來這樣的事情,只是將城中物資搬運一空,房屋卻留了下來。
半日後,李成棟、吳兆勝、土國賓三路人馬開進吳江,城中府庫被搬空,居民不是隨着義軍撤入太湖,就是分散到鄉間躲避清兵,清軍得了一座空城。
清軍在江南的屠殺,激起了激烈的反抗,同時也震懾住了不少人,而不管是抗清的人,還是被清軍嚇住的人,都有意避開清軍。
滿洲人少,特別害怕漢人反抗,為了便於統治,滿洲統治者力求將佔人口絕大多數的漢人馴服,讓漢人變成圈養的豬,或是聽話的綿羊。
若是漢人不被馴服,是群狼,滿人不要說統治,露個面都會被撕成粉碎。
因此滿洲要以小臨大,就必須馴服漢人,殺掉那些敢於反抗,不願屈服的,只有這樣,占人口少數的滿人,才能控制百倍於幾的漢人,否則他們根本無法統治。
因此清軍入關之初,實行殘暴的高壓統治,規定兵至不降屠城,舉義反抗屠城,義軍攻城沒有抵擋守城,或者為內應為義軍開城,同樣是屠城。
這其中最顯著的例子,就是新會之役,城中百姓害怕清軍殺回來屠城,盡然幫助清軍守城,甚至親人被吃,也不知反抗。
那是十多年後的事情,而從當時的情況來看,滿清的殘酷屠殺,確實已經成功馴服了絕大多數漢人,使他們變成了奴才,沉淪三百餘年。
清軍撲了一空,讓李成棟極為惱怒,欲繼續追殺,不過另兩路人馬卻並不積極。
李成棟平定嘉定義軍不利,折了大清貝子屯齊,讓博洛大發雷霆,要拿他治罪,他重金賄賂博洛身邊之人,加上八旗兵大多在北方避暑,正是用人之際,才勉強得了個戴罪立功的機會。
他心裏着急,不過吳兆勝、土國賓卻不急,而李成棟不熟悉太湖的情況,手頭又沒有水軍,便只能望湖興嘆。
義軍將吳江縣附近的船隻席捲一空,士紳百姓攜家帶口的搭船而去,漢人安土重遷,不到萬不得已不願意背井離鄉,他們實在擔心清軍屠城,吳江縣人口逃了一大半。
天地會的成立,因為清軍的突然殺到,而被打斷,各路義軍首領,移步太湖上的一艘小船上,繼續商議。
在船上,眾人再次確定了天地會的宗旨,明確目標是驅除韃虜,反清復明,並推舉吳易為第一任總舵主,此後總舵主每四年由各堂主、香主會推。
天地會初建,什麼都沒有,眾人先將架子搭起來,約定暗號,規定各管一片,然後便各平本事,發展下線。
會議結束後,江南之地,便形成了一個鬆散的抗清聯盟,各路義軍一部分跟隨吳易前往義軍在太湖上的水寨,一部分則潛回家鄉,在清軍佔據的州縣繼續堅持抗清大業。
這些人將成為太湖義軍留在陸地上的一枚枚釘子,時常騷擾清軍,收集情報,起到拱衛太湖根據地的作用。
太湖水面寬闊,面積有一兩個府那麼大,湖中島嶼眾多,義軍進入太湖,便是如魚得水。
吳易率領七八百艘大小漁船,十五六萬軍民,離開吳江縣後,半日便到了太湖上的一個大島,東山島。
大多數的軍民,都將被安置在這裏生活,不過吳易的老巢,卻還要深入湖中,在東山島西南方的三山島上。
江南之地,早已被開發完全,有土地的地方就有人居住,東山島上原本就有好幾萬居民,現在又來了十多萬人,立刻就顯得擁擠起來,各種物資也極為匱乏。
雖然百姓沒有房屋就扎帳篷,沒有田地就開墾荒地,但還是有許多東西變不出來。
許多紳民逃過來,什麼東西都沒帶,就只帶一點口糧,幾件衣服,百姓要生存下來,要糧食,要鐵器,要瓷器,可以說什麼都缺。
三山島,義軍水寨內,吳易召集眾人前來商議。
這時吳易坐在中堂,其他人端坐在兩側的交椅上,侯峒曾站起來說道:「現在其它問題,都可以拖一拖,糧食問題卻必須解決。」
雖然義軍搬空了吳江縣,但是一個縣城的府庫里,其實也沒多少糧食
第三十七章入太湖創業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