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速中文網 > 都市小說 > 騰飛我的航空時代 > 第一千六百四十六章 產能

第一千六百四十六章 產能

    基於此,中國騰飛在星洲郊外興建新的飛機製造廠得到了星洲地方的大力支持,不但成片的土地被大方的轉到中國騰飛的名下,而且還在審批、政策上給予極大的優惠,所以中國騰飛在星洲飛機生產廠規模僅次於秦嶺南麓的飛機生產基地,光佔地面積就達到了242公頃。

    其中用於飛機的總裝的一號車間佔地就有22公頃。

    目前整個車間正在進行擴建、改造,未來的規模將達到28公頃,成為西南地區最大的超級生產車間。

    短期的產品主要是十號工程的量產型號,以及預計在2010年前完成定性的海軍fc—23型艦載戰鬥機的批量生產型。

    fc—23艦載戰鬥機就不用說了,本來就是中國騰飛的傑作,十號工程的量產型號也放在這裏似乎讓人有些意外,畢竟那是成功飛機製造集團的獨門生意才對。

    原本的規劃也是如此,由成功集團生產十號工程的量產型,中國騰飛做配套,等於是一個主攻,一個輔助兼打野。

    結果空軍對十號工程的一系列試飛和評估後對這款飛機滿意的不得了,特別是換裝了中國騰飛出產的wd—70系列大功率渦扇發動機後,整體的性能完全超出了空軍上下的預期,因此決定加大該機型的採購量,要求生產單位在2010年前完成空軍六個戰鬥機飛行團的換裝,並至少有兩個戰鬥機飛行團形成初始作戰能力。

    成功集團儘管早年引進了部分中國騰飛的脈動生產線技術,提高了飛機生產的效率,可問題是部分脈動生產線技術終究不是全套實用化技術,再加上成功集團下屬的幾個重要配套廠在黃峰調離成功集團後,整體的產業升級步伐放緩,沒有借着中國騰飛升級的步伐,成功完成自我的技術革新,導致整體的效率並沒有本質的提升。

    如此種種疊加在一起,使得成功集團的十號工程量產型號的年產量只有區區的18架。

    平均每個月生產1.5架。

    這個效率放在平時已經算很好的成績了,要知道東北航空工業負責生產的蘇—27國產型年產只有12架,平均每個月只有一架的產量。


    這倒不是說東北航空工業保守,不上脈動生產線,而是源自蘇聯的整套蘇—27的生產體系本身的冗餘度實在太小,中國騰飛曾經組織過相關的精幹力量在東北航空工業生產基地研究了大半年,硬是找不到能夠融合蘇聯原裝生產線的辦法。

    當然了,依照中國騰飛的能力,拋開蘇聯的原裝貨,重新上一套資產的脈動式生產線也不是不行,可這想法剛提出,就遭到俄方合作企業的反對。

    沒辦法,俄方合作企業早就將這條轉讓給東北航空工業的蘇—27生產線當做永遠下金蛋的雞呢。

    每年的設備維護、零部件的更換、飛機結構件的進口,俄方合作企業在其中不知道吃了多少好處,怎麼可能讓人推倒了重來?

    那不等於是自己砸自己的飯碗?

    而東北航空工業這邊在蘇—27國產化方面做得也不是很給力,以至於這款機型已經引進國內十多年了,不少關鍵部件兒依舊依賴俄方合作企業。

    特別是航空發動機,早就嘗試過中國騰飛的wd—70系列大功率渦扇發動機,可時至今日量產型號依舊使用俄方的al—31系列。

    究其原因還不是東北航空工業依舊沿用俄方生產的任務計算機,導致飛機自檢狀態只默認俄國的al—31系列,其他型號根本就接入不進去。

    本來東北航空工業想借着艦載機競標成功,獲得海軍的海量資金後,再申請一下空軍的支持把這個問題給解決了,可結果艦載機項目被中國騰飛給截胡了,面對巨大的資金缺口,東北航空工業也只能是放緩腳步,拖延至今。

    這要是放在以前,中國騰飛估計能出手拉對方一把,問題是此時的中國騰飛早已不是當初那個空有一身技術實力沒有任何型號的毛頭小子了,手上各型飛機加在一起足有二十多個型號,自己這邊都忙不過來呢,根本沒有餘力去管別人的事兒。

    可這樣一來空軍方面就急了,這麼多年心心念念的三代機高低搭配好不容易具備了列裝條件,總不能光解決個有無問題吧?

    必須大規模列傳



  
安溪柚推薦:  超級軍工霸主  大國艦船  大國旗艦  崛起軍工  堅守我的海工時代  超神信仰  
隨機推薦:  蟻的世界  妖怪茶話會  江湖聽風錄  王婿  
『加入書籤,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

搜"騰飛我的航空時代"
360搜"騰飛我的航空時代"
語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