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試廣告1 李傑對着外面的軍士喊道:「交卷!」
門外的軍士直翻白眼,在他的執勤生涯中,還是第一次見每場都這麼早交卷的士子,不過礙於職責他也沒法說什麼,叫來受卷官,剛好還是昨日的那位,受卷官心裏也嘀咕,不知這位林解元是自信還是自負呢。一窩蟻 www.yiwoyi.com水印廣告測試 水印廣告測試
回到林瀚府上,林瀚這次到沒有說什麼,林瀾和林庭昂二人在第二日也交卷了,公文寫作對於他們同樣不是難題,八月十五日,會試第三場正式開始。
順天貢院外,一眾舉子靜待考試開始,四更天一到,經過搜檢眾人輪流進場。
會試第三場試經史時務策五道,策問允許減兩道,但是要求三百字以上,雖然規定是三百字以上即可,但是實際上每道策論的字數大約都在一千字,因為三百字不足以將論題寫清楚。
策問,策是策問,論是議論文,和現代的申論有點類似,以論點為中心的寫作,一般題目大多是治國類、倫理類、經濟類、文教類、軍事武略類,想要答得好,第一要了解題目核心,然後根據問題逐步給出自己的解決方案,誇誇其談是不行的。
這次策問中的第一題,便是論「開中鹽法以納銀替赴邊納糧」,鹽在古代屬於重要物資,也是暴利。明朝產鹽多以海鹽、池鹽、井鹽為主,其中海鹽產量最多。
明朝實行食鹽官府專賣,是一種間接專賣,首先由灶戶產鹽,然後官府統一收購,鹽商在從官府手中購得鹽引,用鹽引在鹽場換到食鹽再去官府指定地區銷售,灶戶是專門產鹽的差役戶,來源除了前朝遺留下來的,還有因罪被判處充當的,以及強制將鹽場附近的部分民眾劃為灶戶,一旦入灶籍,世代充任不得隨意脫籍。
至於開中法,則是明朝初期戰火連連,北方邊境地區駐紮重兵,由於邊地大多不產糧食,並且運糧之中損耗過大,邊地軍餉就成了亟需解決的問題,洪武三年由山西官員奏請,以鹽政來解決邊地軍餉的供應問題,讓商戶由原先納銀換鹽改為向邊地納糧,然後根據納糧憑證到鹽場換取食鹽。
以弘治年間的鹽價來看,100斤食鹽大致在1兩左右,邊境納糧大致在一石粟米左右(大約06-07兩左右)可以換得一引200斤食鹽,即使去除運糧期間的損耗也有將近2倍的利潤,如何不讓那些商人趨之若鶩。
開中鹽法的實行大大減輕了政府的負擔,加上邊境自有的軍屯,邊地軍餉基本上就解決了,這一政策也從山西開始實行,其後不斷推廣到其他地區,明太祖朱元璋曾說「吾養兵百萬,要不費百姓一粒米。」也是得益於軍屯和開中法的實行,晉商(鹽商紛紛赴邊開墾商屯,減少運輸距離)的崛起也得益於開中法的實行。
開中納糧便一直實行下來,但是食鹽的產量是有限的,邊境一有戰事發生便時有鹽引超發,日積月累之下導致鹽商守支(鹽商納糧完之後鹽場給不出鹽,只得等待支取),再加上成化年間朝堂上的亂象,宦官、中官、勛戚無休止的奏乞鹽引。
結果導致弘治年間有商人守支數十年,大大的損害了商人開中納糧的積極性,如今已經到了不得不變的程度了,去年朝廷就曾下旨允許商人買余鹽以補官引。
余鹽就是灶戶在定額之外生產的食鹽,余鹽之前歷代都是一直由官府收購,到了弘治二年因為積累下來的守支人數太多,不得不開放余鹽,讓商人憑藉之前的鹽引收購余鹽,按照守支的年限分批執行。
納糧換鹽所引起的鹽商守支問題讓開中鹽法的運行舉步維艱,到了不得不變的時候了,成化年間便有納銀中鹽的案例,但還未形成法令。
如今朝堂上對於納銀中鹽的改革也是備受爭議,一方面不得不變,另一方面一旦改為納銀中鹽,那麼原先鹽商在邊境開墾的商屯也會因為積粟無用,逐漸荒廢,結果必然導致邊境糧價飛漲,到時候邊地的軍餉又會成為朝堂的一個包袱。
隨着商品經濟的迅速發展,白銀流通的範圍擴大,如今的賦稅也大多折銀徵收了,如此也不由的讓朝堂上的官員興起了以納銀中鹽替代納糧中鹽的想法。
以李傑後世的目光看來,納銀中鹽無疑是先進的,原先的納糧中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