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魏廢帝二年(553)設置青城郡,為青神建政之始。後二年(555),在青城郡設青衣縣,為青神建縣之始。北周武帝保定二年(562)縣名由青衣縣改為青城縣。據《今縣釋名》:「昔蠶叢氏衣青以勤農業,西魏置青衣縣於此,有青神祠,即青衣神。後周因名縣。」以崇祀蠶叢氏「青衣而教民農桑,民皆神之」得名,已有1400多年歷史。物產十分豐富。一說因古蜀國王蠶叢,曾衣青衣以行蠶事,蜀人神之,故名青神,盛產竹子,竹編藝術堪稱「華夏一絕」,被國家文化部授予「中國竹編之鄉」。綠色無公害水果椪柑以色、形、味俱佳,被中國特產委員會授予「中國椪柑之鄉」。又稱為「中國竹編之鄉」。最大成就是曾完成過3幅《清明上河圖》竹編。其中一幅曾於上海展覽。另一幅被人高價收藏。現位於青神縣境內的竹藝城依舊藏有一幅《清明上河圖》竹編予人觀賞。
蘇東坡初戀的地方:在青神縣的岷江畔,有一片蒼翠挺秀的山嶺,這就是被南宋范成大稱為「西川林泉最佳處」的中岩山。進入山中不久,就可以看到一方由山泉匯集而成的清池。表面上,除了池水較深較冷之外,並無任何獨特之處。但奇怪的是,如果你臨池拍手,池中游魚就會循聲游到岸邊。此時再看池邊石壁上的「喚魚池」三個大字,才知道這個名字是如此貼切而富有靈性。而這三個字正是蘇軾所題。
當年青神進士王方召集鄉賢名士在池邊聚會,想為這個水池取名。正在山中讀書的少年蘇軾以「喚魚池」中選,並即席揮毫寫下這三個瀟灑的大字。蘇軾的才華贏得了王方的喜愛,幾經周折,王方將愛女王弗嫁給了蘇軾。仙山清池,佳人才子,這個美麗的故事為本來就美麗的山川增色不少,讓壁上的清泉至今每每低語不止。
王弗性格「敏而靜」,作為進士之女的她開始並沒有告訴蘇軾自己知書。每當蘇軾讀書的時候,她則在旁邊終日不去。後來蘇軾有遺忘的地方,她反倒給予提醒。好奇的蘇軾問她別的書里的問題,她都能答上來,頓時讓蘇軾又驚又喜刮目相看。在蘇軾與訪客交往的時候,王弗經常立在屏風後面傾聽談話,事後告訴蘇軾她對某人性情為人的總結和看法,結果無不言中,可謂蘇軾絕佳的賢內助。
然而好景不長,情深不壽,王弗年僅二十七歲就病逝於京師,讓蘇軾悲痛萬分。此時蘇軾母親程氏已經去世。蘇洵對蘇軾說:「王弗跟着你很不容易,將來要將她安葬於她婆婆的墓邊。」誰知未及一年,蘇洵又卒於京師。於是蘇軾兄弟護喪回家,將王弗也葬於其翁姑墓側。
十年之後的一個夜晚,蘇軾又在夢中見到了王弗,醒來傷感不已,於是寫下了著名的《江城子.記夢》,這是近千年以來寫夫妻之情最成功、最動人的詞章之一:十年生死兩茫茫。
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
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全詞用白描的手法,寫出了夫妻之間生離死別最撼人心魄的一幕。據說用詞來寫悼亡,蘇軾是首創,這一首創,卻成了後世難以企及的高峰,這固然是因為蘇軾才高學深,但更因為他和王弗之間有着真摯的感情。只是鮮有人知道,這份感情的最初,卻是那隱藏在山林深處神秘的喚魚池。
竹編世界之最:青神竹編,源遠流長。起於何時,尚無定論。
據考證,在戰國時期李冰父子治水時期,青神縣先民即在岷江兩岸以竹編簍網石築堤保坎。據現有文字記載,唐宋時代即有生產、生活型竹編用具,明代便開始了竹編向工藝型改進,出現了幾何形式古裝飾粗線圖案的日用工藝品,《清明上河圖》中虹橋即是青神籍人士陳希良(宋朝侍郎)設計,蘇東坡時,已有方圓橢等多種形式。到了清代中期,竹編工藝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水平。
現在瀋陽故宮尚陳列有由青神袁氏藝人編織的"壽"字宮扇即為佐證。**戰爭時期,青神觀金鄉的斗笠,羅灣鄉的涼蓆,天廟鄉的噸篼圍墊(盛糧物),不僅在鄰州府縣享有聲譽和廣闊銷路,而且在斗笠、扇面上出現了編織的"驅逐倭寇"、"還我河山"等抗戰文字
關於我的家鄉青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