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十一日,保國公朱暉率4萬精銳抵達榆林鎮後,並沒有立即進入三邊地區的戰場。
三邊地區指的是:甘肅、寧夏、延綏。這被分別是九邊的甘肅鎮、寧夏鎮、榆林鎮。
但是鑑於明長城根本就攔不住蒙古騎兵。套虜從花馬池南下後,會入侵陝西的州縣。所以,將平涼府下轄的開成縣改為固原州,為三邊總制的治所。
弘治十年,弘治皇帝啟用名將王越坐鎮西北,重設三邊總制。這個職務的全稱是「總督陝西三邊軍務一員」。總攬四鎮的軍務。這四地的巡撫皆受其節制。
所以,此時的戰場並不在明長城一帶,戰場最南端是要算上固原鎮所下轄的地區。
這裏要說一下戰場的地形。為何套虜打到固原鎮就不再南下?關中地區不是更富裕嗎?怎麼不去搶?
固原鎮有極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南部是關中四關之一的蕭關。蕭關鑲嵌在六盤山和黃土高原,以蕭關古道連接寧夏府和關中地區。控制固原,就可以和蕭關形成防禦縱深。使得北虜根本無法進攻關中。
所以,戰事到最南的地區就是固原鎮。
還要再繼續說一下地形。眾所周知,黃河百害,唯富一套。這是一個「幾」字形的地形。寧夏鎮在這個「幾」字的東面,榆林鎮在西。這個「幾」字下面的「豁口」就是明長城來防禦。
那麼,為什麼套虜入寇每年都要從寧夏鎮的「花馬池」這個地區進來,然後入侵寧夏鎮所屬的州縣?為什麼他們不順着黃河往東打榆林鎮呢?
實際上在最開始時並不是這樣。成化年間,韃靼各部照樣入侵延綏各地。索羅忽、毛里孩連續數次侵犯榆林,殺擄居民。
然而,明成化年間的名臣餘子俊率領軍民四萬餘人,僅用三月就修補和增築了東起清水營西到花馬池的長城,並在長城內修建了大量的墩台,徹底堵住了由河套往東南方向入侵延綏、內地的通道。
所以,弘治年間西北地區的戰事,基本就是一個固定的模式:北虜騎兵擇日突然從花馬池發起進攻,越過長城,往西南方向入侵寧夏鎮和固原鎮所屬的州、縣。
弘治十四年四月開始的戰爭,一樣是這個套路。
所以,保國公朱暉大軍在榆林鎮,看似到了邊關,但實際上還是非常安全的。延綏地區在邊境幾十里內有着大量的堡壘,蒙古騎兵根本打不過來。
但他以休整的藉口,在此城停留數日,派心腹去打探固原鎮那裏的戰事情況。
…
…
六月十五日,吳臣率領新兵團共計1400餘人(新兵1100餘人,再加徵兵隊充實的240人,外加警衛排、後勤分隊),抵達太原鎮的治所寧武關。此時,他距離榆林鎮還有500里。按照新軍衛的行軍速度,也就七天的時間。
在寧武關,吳臣接到張昭派信使傳來的最新消息,得知整個大軍最新的動態。
寧武關是天下雄關,扼守着大同盆地的最西端,其形狀如同鳳凰,又名「鳳凰關」。十五日下午時,吳臣帶着幾名部屬登上二十里長的邊牆,眺望着遠景。
吳臣濃眉大眼,在盛夏時穿着土布軍裝,時年二十三歲。面色黝黑,拍着城牆,憤然的道:「果然如少爺所料啊!」
在新軍衛的軍事會議上,張昭早就將他的推斷傳達下來。新軍衛百戶級的軍官都知道。連李逍遙這樣和百戶們比較親近的乙等兵都知道。
韓瓚作為騎兵百戶,在吳臣身邊自然是有個位置,心裏其實有點不理解又有點釋然。
韓瓚今年二十八歲,在遼東都司混到百戶,雖然在新軍衛中有兩個月,思想觀念上還是有殘餘。
他其實覺得保國公沒什麼錯。在戰場上保存所部的實力很正常的。
但,新軍衛里天天教的是什麼?熱愛祖國,殺敵報國,忠君,孝敬父母。所以,吳臣等人對保國公怯戰很不滿。北虜在國境內肆意的搶掠,我輩軍人怎麼能坐視?
「最新的敵情是確鑿小王子所部有十萬眾。保國公慎重一些很正常。」
四萬步騎兵,若是在野外遇到十萬騎兵,基本就是完蛋的份。這是軍事常識。
站在旁
第一百八十五章 西北地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