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燧發槍,張昭略微整理下語言,開始陳述。
明弘治朝一說名臣,首先得說弘治三君子:王恕、馬文升、劉大夏。《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里便是如此的。這並沒什麼不對,因為他們是具體幹事的人。
但是,弘治朝文官集團的權力絕非是掌握在這三人手中的。而是在「三賢相」手中。正所謂:「李公謀,劉公斷,謝公尤侃侃。」
閣臣是沒有名份的宰相啊!
沒看今天李東陽一開口,英國公張懋就讓步?
所以,張昭想要在軍中推行燧發槍,一定要取得李東陽的支持。
「燧發槍的射程有兩組數據,第一是有效射程,即多少步能破甲,破幾層鐵甲?第二,最遠射程。學生讓工匠們所打造的直膛燧發槍有效射程和步弓手相當。
閣老,步弓手的射程遠超弓騎兵。所以,燧發槍的有效射程只要和步弓手相當,便足以覆蓋弓騎兵(其射程約三十步左右),不懼怕蒙古人的騎射。」
李東陽雖然讀書很多,這些年在內閣中處理國政,沒少接觸軍事方面的事務。
像不久前吏部侍郎王鏊,被認為很有希望入閣的翰林學士不就上書進御邊之策?軍事知識,明朝的高級文官們自然能接觸到。而且,還能提出比較中肯的意見。
當然,僅限於提意見。要他們真正的去御邊,那就抓瞎。當日在乾清宮外,王鏊對張昭比較客氣,正是因為他正在研究邊策,而他缺少執行者。
額外說一句,明朝的官場自成化朝的首輔李賢之後,便開始有一些潛規則。比如:非翰林不得入閣。之後能打破這一潛規則的只有一人:嘉靖朝的首輔夏言。其餘全部出身翰林。
還有:翰林院的學士們,要在吏部佔一個侍郎的坑位,要在禮部佔一個侍郎的坑位!
言歸正傳。
李東陽擁有這個時代的軍事常識。但是,張昭這樣當面講到戰術層面,還是令他提起精神。李東陽喝一口濃茶提升,道:「子尚,你繼續說。」
張昭點頭,道:「而步弓手的射擊都是採取拋射的模式。拋射的命中率,和燧發槍兵以排槍方式打出的扇形命中率要低一些。
更重要的是,訓練一個合格的弓箭手要優中選優。中原王朝之所以屢屢被遊牧民族所壓制,除開騎兵的因素,還有弓箭手的原因。遊牧民族的日常生活需要他們有騎射的本事。
(草原上打獵,不可能下馬去射擊吧?都得在馬上完成。這就是軍事訓練。)
訓練弓箭手的成本很高,但是訓練一個合格燧發槍兵只需要兩個月的時間即可。
這是其一。
第二,弓箭的製造非常繁瑣。弓,弓弦,箭杆,箭頭等等。但是燧發槍的打造,彈頭的製造其時間成本遠勝於弓箭。
所以,燧發槍取代弓箭將是歷史發展的趨勢。而我朝對北虜的作戰,在取得科技優勢後,也必將取得最終的勝利。」
李東陽緩緩的捻須。他畢竟不同於常人,追問道:「那燧發槍兵的劣勢呢?或者說想要將朝廷的軍隊裝備上燧發槍有哪些限制?」
張昭坦然的道:「閣老目光如此!燧發槍威力雖然大,但是必須要使用排槍戰術。而排槍戰術就意味着戰鬥往往是擊潰戰,而非殲滅戰。
換言之,必須要配備足夠的騎兵,才能擴大戰果。
另外,燧發槍的排槍戰術固然厲害,但這是建立在完美的情況下。在戰場中士兵會害怕,會緊張。以至於不聽號令,在射程外就開槍。或者,裝填彈藥過量,致使燧發槍炸膛。
所以,燧發槍的陣型是可以被騎兵所突破的。因而,燧發槍需要繼續改良。增加射程,縮減彈藥填裝的時間。同時,還需要配備火炮,作為遠程打擊火力。」
李東陽沉吟着。半響後,讚嘆道:「子尚真是國之良材啊!」
張昭只是發明製造出燧發槍還算不的什麼。這是工匠的範疇。但是聽張昭這一番話,顯然他明白燧發槍的優點和缺點。這將改變戰爭的形勢啊。
這樣的人才不是良材是什麼?張昭現在唯一欠缺的就是去戰場上驗證他的燧發槍排槍戰術。屆時,國朝將會升起一顆將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