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董和面露窘色,劉景適時出面解圍,為他介紹堂中群臣。
劉景現今麾下,可謂英才輻輳,賢士如林,外有諸葛亮、潘濬、徐庶等受任方面,衛鎮州郡,內有龐統、王粲、李嚴等入居腹心,謀謨帷幄;政事有劉巴、桓階、鄧芝、蔣琬等,以干理見稱,清正有賴恭、鄧羲、劉先、韓暨等,以器干顯聞,風雅有司馬徽、韓嵩、傅巽、習禎,以聲名光國……海內英俊,匯聚一堂,荊州人才鼎盛至此,令董和心中吁嘆不已。
自天下大亂以來,益州因有山川之險,安定富足,同樣接收了大量的北方人才,總體數量上雖不及荊州,亦相差不遠。
可惜劉璋懦弱多疑,才非雄主,儘管為人寬厚,凡羈旅之士,前來投奔,皆待以賓客之禮,卻不知任用,致使賢才有志難展,隱患叢生。
劉備入蜀短短載余間,實力就膨脹到引起益州君臣的警惕,於此不無關係。
劉景介紹完群臣,邀董和入座,也不繞圈子,直言問道:「劉益州此次派遣足下前來襄陽,不知所為何事?」
「回稟將軍,為共商討伐國之大賊而來。」董和坐而復起,正容回道,「蜀有妖賊張魯,挾恃鬼道,蠱惑人心,乃國之大害也。其竊取漢中,猶不知足,近年來屢興刀兵,寇略巴、蜀,益州民、夷多遭妖賊屠戮。前時趙韙叛亂於內,使君分身乏術,無暇北顧。今益州安定,兵甲齊備,使君再難容忍張魯為害巴、蜀,使君近期將舉益州十萬之眾,攻討漢中,以誅張魯。」
劉景聽得暗暗搖頭,董和對張魯的起家過程,卻是隻字不提,若非劉焉當初大力扶持,張魯又豈能奪取漢中?而張魯反叛益州,也是因為劉璋擅殺其母及家室所致,可惜劉璋高估了自己,低估了張魯,打虎不成,反被虎傷,今日益州亂局,怪不得別人,純屬劉璋咎由自取。
見劉景不置一詞,董和又繼續說道:「張魯盤踞漢中,以鬼道愚弄民、夷,至今已十餘年矣,眼下漢中之地,百姓只知有妖師張魯,而不知有國家天子。將軍與使君俱為漢室宗親,又素有濟世救民之志,何忍漢家子民,為妖賊奴役、殘害?」
這話劉景不好接,王粲才思敏捷,反應奇快,率先向董和發難道:「荒謬!將軍入主荊州,思及同劉益州皆以枝葉之親,而據萬里之土,今漢室危難,國家蒙塵,楚、蜀當同心協力,共扶社稷。劉益州卻無遠度,拒絕荊州結盟之請,一心自守巴、蜀,又不顧我方勸告,執意收留劉備,劉益州所作所為,全無宗親之念,有何顏面向將軍求助?」
董和不由嘿然,且不說收留劉備,對益州來說利大於弊,單說拒盟一事,當初劉景和江東孫權結盟,以對抗劉表,結果劉表一亡,劉景立刻就將屠刀對準孫權這位昔日盟友。益州應該慶幸拒絕了劉景的結盟之請,不然今日遭殃的或許就是益州了。
劉景打破沉默,出言問道:「我聽從蜀地回來的人說,劉益州用劉備守白水關,抵禦張魯。此次攻打漢中,可是劉備領兵?」
劉景與劉備仇怨極深,董和毫不意外劉景有此問,只見他不慌不忙地回道:「非也,此番使君將親自統軍北上,征討張魯,劉(備)豫州僅為大軍前部。」
劉景嘆道:「劉益州明知我和劉備有仇,還妄想引我為援,難道就不覺得是強人所難麼?」
董和道:「夫欲建大事,當不忌小怨……」
龐統當即打斷其言:「足下這話應該言於劉益州,劉益州若能記功忘過,張魯又豈會背叛?」
董和不理龐統挑釁,繼續對劉景道:「將軍與劉豫州皆為宗室雄傑,現在天下未定,兩雄相爭,豈不令親者痛,仇者快?」
劉景笑道:「足下所言不無道理,昔高祖忍雍齒背叛之罪,世祖釋朱鮪殺兄之仇,我固然不及高、世二祖,為天下社稷,亦願暫棄私仇。問題是,我與劉益州並非盟好,如何出兵相助?」
董和在蜀地常聞劉景英傑蓋世,每自比高、世,今日觀之,果然如此。搖頭道:「結盟這等大事,非在下所能決定。」
「那就煩請足下儘快歸蜀,回稟劉益州。」劉景隨後又意有所指地道:「足下應該知道,張魯的使者,目前也在襄陽。」
董和聞言面色微變,益州所求,劉景出兵相助最
第539章 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