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韋杜,去天尺五」
這句諺語絕非傳說,更不是形容詞,自西漢以降就廣泛流傳於關中士庶階層,它是對世居長安城南之韋、杜兩族密邇皇宮、親近皇權之政治社會地位的形象描述。筆硯閣 www。biyange。com 更多好看小說
自漢朝以來,兩大家族皆是沐弦歌而起舞、尊經義以獲仕,家族好禮向學之風由此肇基。族中子弟或典軍抗敵參預樞要,或牧守州縣撫民以靜,或執掌台衡規治天下,文武昌盛,勢重關輔。
新豐杜府。
杜連仲端坐堂上,一手撫着頜下美髯,一手用指節輕輕敲打着面前的案幾,凝神沉思。
長子杜懷恭坐在下首,錦袍玉帶一表人才,手捧着茶盞,卻是有些神思不屬,坐在那裏發呆。
另一位精幹利落的五旬老者垂手立在堂中,正輕聲匯報着新進得到的消息。
「吳王殿下已經於城門處張貼佈告,言及為了表彰新豐士紳大力救助災民的事跡,特請皇命,於渭水之畔立一石碑,延請當世大儒孔穎達揮毫,於三日之後將所有有功之士的名字、事跡寫成冊,鐫刻於石碑之上。」
老者說話時語調抑揚頓挫,敘述十分清晰。
聽到此處,杜連仲微微睜開眼,皺着眉頭,似是自言自語道「此舉何意」
杜懷恭插話道「必是那吳王李恪募捐不力,眼看被魏王殿下遠遠超過,便心急如焚,想要以此法鼓勵城中富戶,踴躍捐獻。哼,他也太天真,即便真有那虛浮好名之輩想要藉此機會名錄石碑,可也只是杯水車薪而已。城中素有家資者,皆已同魏王暗通款曲、同氣連枝,比不會出這個面。余者便是有心,可也沒有那個實力,捐不出多少錢糧來」
站立的老者也贊同道「大郎言之有理,此應是那吳王無奈之舉,老爺不必在意。」
杜連仲卻不說話,又閉上眼睛,仔細思考。
半晌,才微微嘆口氣,讚嘆道「真是高啊」
高
杜懷恭同那老者面面相覷,不明所以。
杜連仲看了看一臉茫然的兒子,心底嘆息,這個長子頭腦才華皆是上上之選,奈何性子太過輕浮,遇事莽撞毛躁,恐怕非是能支撐家業之良才。
自家這一房雖是杜氏嫡支,然則杜氏枝繁葉茂、脈絡繁雜、家族龐大,便是同族之間也是明爭暗鬥、刀光劍影,競爭的意味更甚於親情,稍有不慎,便被人連皮帶骨的吞下去。
看起來,只有指望着未來的親家,能保得住自家這一支的榮華富貴,至於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怕是奢望了
心裏想着,還是對兒子孜孜不倦的教導,耐心講解道「吳王此舉看似只是無奈之下的鼓勵之策,實則暗藏玄機,卻是叫人不得不心甘情願的入其轂中。」
見到兒子仍是一臉茫然,渾不解其中深意,只好繼續說道「吾且問你,此次吳王募捐,吾杜家捐贈幾何」
杜懷恭撓撓頭,想了想「幾百貫是有的吧」說着,不確定的看着立在堂中的老者。
那老者便是杜府的管家,自是清楚此等進出事項,說道「是兩百貫。」
「呃那是少了點兒。」杜懷恭說道,即便不屬於同一陣營,但人家畢竟是堂堂親王,杜家拿出這麼點錢來,確實有些不地道,對於吳王殿下來說,還不如不出,這是打臉啊
杜連仲對這個整日裏只知尋花問柳、鬥雞走狗的兒子愈發失望,語氣嚴厲,訓斥道「莫要整日裏不務正業,這個家不是我自己的,等我死了,你憑什麼撐起門面」
杜懷恭不怎麼怕他爹,笑嘻嘻說道「您這不還在呢嗎再說了,現在抱住了魏王的大腿,等您百年之後,咱也是有從龍之功,封個國公不在話下,子子孫孫享受不盡,有什麼好擔心的」
杜連仲怒道「混賬你以為我杜家能繁衍至今,哪怕改朝換代仍能屹立不倒,是靠着所謂的皇家寵信嗎」
杜懷恭奇道「難道不是」
杜連仲哼了一聲,恨鐵不成鋼的瞪着兒子「咱們杜家憑恃的,是詩,是名聲才能明理,名聲可以傳家歷代君王從不敢動杜家,你道是為何是因為只要動了我杜家,便會引起關中動盪,無數百姓生出異心為何百姓會心向我杜家是因為我杜家的名聲好,富年不增稅,災年捐錢糧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