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荏苒,已入深冬。在大明西征軍漢軍主力集結的哈密城,塞外的嚴寒如同一張巨大的冰網,無情地籠罩在這片土地上。城外的荒原上,白雪堆積如山,狂風捲起一陣陣雪花,仿佛要將整個世界都吞噬。在這片銀裝素裹的世界裏,只有偶爾傳來冰層破裂的聲音,打破了這寂靜的畫卷。
城牆之上,明軍的旗幟在寒風中頑強地飄揚。旗幟上的紋章在白雪的映襯下顯得更加威武莊嚴,仿佛有生命躍動。士兵們身着厚重的棉甲,身披厚厚的毛氈斗篷,或是腰掛鋼刀,或是手持長矛。他們的臉頰被寒風吹得通紅,但眼中卻閃爍着堅定的光芒,那是對勝利的渴望,對收復漢家故土的堅定信念。
軍營中,篝火熊熊燃燒,發出噼啪作響的聲音。火光在士兵們的鎧甲上跳躍,映照着他們堅毅的臉龐。他們圍坐在火堆旁,討論着即將到來的戰役與各人的準備情況。每個人的臉上都寫滿了緊張和期待,他們的聲音在寒夜中迴蕩,匯聚成一首無言而又激昂的戰歌。
軍營的火光與城外的寒夜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熱血與冷酷交織。
城內的居民們已經接受明軍的統治半年有餘。有賴於高務實對於明軍物資補給的異常重視,明軍主力一直不曾出現物資短缺,相應地就大幅降低了劉綎嚴抓軍紀的壓力。
半年多來,當地居民從對明軍的畏懼逐漸改變為接受,又因為大雪過後的明軍居然主動為民眾清理積雪、修葺被壓壞的房屋,當地居民對明軍的態度更是再從接受改變為支持。
此時開春在即,當地居民也為明軍送來了熱氣騰騰的羊肉和美酒。今日下午,他們紛紛湧向軍營,為即將出征的將士們送行。
夜晚,哈密城沉浸在一片肅殺與熱血交織的氛圍中。城牆上,士兵們輪流巡邏,他們的身影在月光下拉得很長。軍營中,將士們或低聲交談,或埋頭整理裝備,每個人的臉上都寫滿了堅毅和決心。城內的居民們則聚集在一起,為明軍祈禱,希望他們能夠順利西征,收復丟失數百年的漢家失地。
這些居民未必都是漢人,甚至說他們多半不是漢人。然而,一來他們已經對明軍有了十足的好感,二來他們心裏也很清楚,絲綢之路打通對他們來說有着重大意義——商路通則活路通。所以現在,他們對明軍西征成功的期許或許不比明軍自己稍弱半分。
今日還是深冬,為何城中軍民都在做出征準備呢?因為有些事是人盡皆知的——就比如中原王朝出征西域的時間選擇。
歷史上中原王朝進軍西域,通常都會選擇在春天出兵。這一選擇基於多個方面的考慮:
其一,馬匹狀態:春天時,草原上的馬匹尚未長膘,遊牧民族的戰馬較為脆弱,不適合進行大強度的運動。相比之下,中原王朝的戰馬因為可以用糧食餵養,反而能夠保持較好的戰鬥能力,從而在戰場上佔據優勢。中原王朝在春天進攻遊牧民族時,正是利用了遊牧民族馬匹的這一弱點。
其二,天氣因素:春季天氣逐漸轉暖,有利於中原王朝的軍隊行進和作戰。北方地區寒冷,春天出兵可以避開嚴寒,使中原王朝的軍隊逐漸適應天氣變化,很大程度上減少非戰鬥減員。
其三,遊牧民族活動:春季是牲畜繁殖的季節,因此遊牧民族往往需要分散在草原上進行放牧育雛,難以在短時間內集結起來應對中原王朝的進攻。此外,有時候中原王朝軍隊還可能會放火燒草原,影響草木生長和遊牧民族的生存,這一行動在大明謂之「燒荒」。
當然,本次西征軍並不打算燒荒。一來,朝廷中樞尤其是高務實本人已經將西域看做漢家之地,燒荒相當於燒了自家的土地;二來,位於哈密西北的別失八里現在就屯駐着土默特額爾德木圖部與終於趕到的鄂爾多斯部博碩克圖濟農本部兩支蒙古友軍——總不能當着蒙古友軍的面焚燒蒙古草原吧?
其四,後勤準備:中原王朝即便配備大量騎兵,也不可能放棄步兵,這就需要大量的糧草輜重,因此需要長時間的準備。冬季是農閒時期,秋季糧食剛剛儲存完畢,經過一個冬天的準備,第二年春天攻打遊牧民族正是好時機。此時軍隊出征可以減輕後勤壓力,形成戰略優勢。
此時哈密城的西征提督衙門內燈火通明。劉綎、額爾德木圖和博碩克圖三位
第289章 三路凱旋(十一)決戰西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