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速中文網 > 軍事小說 > 大明元輔 > 第207章 審視(下)

第207章 審視(下)

    為什麼?

    為什麼在李如松死前四個月時,李如柏會「因病」從寧夏總兵辭職?為什麼楊元也已即將處斬?為什麼朝廷當時推薦了三個人選為新的遼東總兵,最終還是李如松去遼東赴任?

    史書原文是「廷推者三,中旨特用如松」,可見此時的朱翊鈞依舊看重李如松,在他於朝鮮建功之後,准他回歸遼東。

    但這件事並沒有那麼簡單,因為李如松的爵位後來傳給了其長子李世忠,但李世忠不久就死了,也沒有兒子。本應接着嗣位的次子李顯忠,卻很神奇的遲遲沒有得到封爵。明史記載「世忠未久卒,無子。弟顯忠由蔭歷遼東副總兵,當嗣爵,朝臣方惡李氏,無為言者。」

    這裏透露出了一個信息:李顯忠沒能嗣爵是因為「朝臣方惡李氏」。

    朝臣為什麼「惡李氏」?最大的可能就是李家軍事集團過於強大,朝臣之中有不少人視之為嚴重的統治威脅,「李氏兵權太盛……跋扈尤甚。不早為計,恐生他變。」

    跋扈,這個詞在這道奏疏之中明指的是李如柏,但暗指的恐怕並不是他。因為在李氏五虎之中,真正稱得上跋扈的,恰恰是作為當世名將的李成梁長子——李如松!

    後世謂李如松,大多贊其寧夏、朝鮮兩戰之風采卓絕,卻很少言及他的個性和為人處世風格,但事實上他最終的悲劇恐怕正是出在為人之上。

    高務實前世時,對李如松的了解來自於關注李成梁,而對李成梁的興趣,則來自於1902年章太炎在日本發表的《宣言書》,其中有一段為:「願吾滇人,毋忘李定國;願吾閩人,毋忘鄭成功;願吾越人,毋忘張煌言;願吾桂人,毋忘瞿式耜;願吾楚人,毋忘何騰蛟;願吾遼人,毋忘李成梁。」

    高務實讀史至此,開始去找李成梁的資料來看,然後又注意到李如松,甚至通讀了《明史·李如松傳》。如今他穿越來大明已經二十餘年,結合此刻對大明的了解,回想《李如松傳》才知道,李如松之死其實在明史之中已經寫出了理由。


    且看《明史·李如松傳》是怎麼寫他的:

    「如松,字子茂,成梁長子。以父蔭為都指揮同知,充寧遠伯勛衛。驍果敢戰,少從父,諳兵機。再遷署都督僉事,為神機營右副將。」

    這一段沒什麼特別,大抵就是記錄了一位名將之子蔭官升官的歷史,雖然評價他「驍果敢戰」、「諳兵機」,但恐怕大多是事後諸葛亮。

    因為在這個時間段里,李如松一開始是李成梁的「勛衛」,是否「驍果敢戰」、「諳兵機」,恐怕朝廷根本搞不清;而此後升官就去了神機營任右副將,神機營是京營三大營之一,根本沒仗打,李如松也不可能撈到什麼戰功,他去神機營唯一的用處的就是混資歷。

    不過,當這一段之後,記載就開始比較細節化了:「萬曆十一年,出為山西總兵官。給事中黃道瞻等數言如松父子不當並居重鎮。大學士申時行請保全之,乃召僉書右府。尋提督京城巡捕。給事中邵庶嘗劾如松及其弟副總兵如柏不法,且請稍抑,以全終始。不納。」

    這一段說的情況就開始有點意思了,首先是李如松從神機營右副將直升山西總兵!要知道,這一年的李如松年僅三十四歲,且在此之前並無顯赫戰功。

    三十四歲混到總兵本身就比較罕見了,但有還是有的,比如戚繼光、麻貴之類,然而他們升總兵靠的是明確戰功,而絕非單純恩蔭。李如松在那之前沒什麼值得一提的功勞,卻一步到位做了總兵,而且還是九邊之一的山西鎮總兵,這當然很驚人。

    於是就有彈劾上門,也有相對溫和一點的,勸皇帝說至少「如松父子不當並居重鎮」。也就是是不能李成梁鎮遼東、李如松鎮山西——這一左一右、一東一西,父子二人手握雄兵把京師夾在中間,倘若有個什麼萬一,試問如何是好?

    但是申時行出來力保了,於是皇帝先加李如松右軍都督府都督僉事,然後提督京師巡捕——那就別在山西了,還是召回京吧。

    然而依舊有人不放心,又彈劾李如松、李如柏不法,請皇帝「稍抑,以全終始」。然而這一次皇帝的態度很明確:不納,也就是不聽。

    你們覺得他父子兵權太盛,朕現在收了李如松的兵權調回京



第207章 審視(下)  
雲無風推薦:  東唐再續  宦海龍騰  瑪寂大陸:洛門教宗  
隨機推薦:  都市無敵戰神  董鏘鏘留德記  末世之黑暗衍紀  諸神!  鹿覓仙途  
『加入書籤,方便閱讀』

熱門推薦

搜"大明元輔"
360搜"大明元輔"
語言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