騎兵作戰時因為沒有裝填時間,所以很久以前高務實就認為,在連發火器成熟之前,騎兵部隊只能使用便攜式一次性火器。
何謂便攜式?就是這玩意很小,而且很方便攜帶;一次性……嗯,這個不必解釋。
什麼東西算是便攜式一次性火器呢?當然是手雷,也叫掌心雷。
很早之前就曾提到過,大明的火器種類是非常多的,僅僅在爆炸類的火器方面,大明就擁有許多稀奇古怪的產品,所以很顯然,最簡單的手雷式產品當然少不了。
只不過嘛……黑火藥時代的手雷,講道理威力的確不太行,所以這些東西的實際應用效果都比較一般,以至於經常「爆炸不夠毒煙來湊」,很多便走了邪路。
手雷這一類產品並非京華的「原創」,其最早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唐朝末年,火藥正式被應用到軍事領域,出現了火箭(箭矢攜帶火藥)和火炮(拋石機拋射火藥),這是「投擲式火器」的濫觴。
而後到了宋朝,各種火球次第問世,有霹靂火球、蔟藜火球、毒藥火球、煙球及引火球等多種可手投彈藥,這些火球便是手雷、手榴彈的真正雛形。
及至明朝,火球的種類和工藝都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可惜隨後卻在韃清停滯了數百年,中國的手雷、手榴彈發展也一直停在了明朝時期的水平——或許還下降了不少。
西方崛起後在世界範圍內建立了以西方思維為中心的話語體系,中國人最早搞出投擲式火器的歷史幾乎被湮滅,所以後世很多人——尤其是西方人是基本不承認的,他們認為這些都是他們的原創。
在西方最早出現裝有黑火藥的手榴彈大約是在15世紀,當時主要是用於要塞防禦和監獄。到了17世紀中葉,手榴彈才開始裝備軍隊。然而到了19世紀,隨着槍炮的發展和城堡攻防戰的減少,手榴彈又一度被冷落,而後在美國南北戰爭中,手雷再次得到重視。
中國手雷、手榴彈的鼻祖應該是震天雷,於北宋後期發明,外殼為生鐵鑄造,內裝黑火藥,裝有引信,爆炸後利用破片殺傷敵人。這東西嶽飛曾使用過,可惜不知道由於什麼原因——或許就是黑火藥的威力不夠吧,總之南宋時期似乎沒有進一步發展。
歐洲最早出現專業擲彈兵,是路易十四的時候法軍改制。新的擲彈兵使用傳統的滑膛槍戰術來使用手雷,也就是站成橫排隊列,進行手雷的齊射(扔),以數量來彌補單個手雷威力的不足。
很快,英國人也開始將兩個近衛團訓練為擲彈兵團,而普魯士、奧地利、西班牙、俄羅斯等歐洲主要國家則很快的跟進。那個時代的擲彈兵,是實實在在的站成一排扔手榴彈的兵——當然,他們也帶有一般線列士兵的滑膛槍,也能完成一般線列完成的所有戰術任務。
這顯然與中國人不同,中國人沒有專門為手雷、手榴彈創造一個兵種的做法,而歐洲不僅專門搞了「擲彈兵團」,且擲彈兵團在創始之初就有高於一般士兵一等的建制,並且被視為精銳。
高務實也琢磨過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他覺得可能有以下幾點原因:
首先,當時的手雷和後世的軍用手雷的最大區別,就是後世的軍用手雷就算拔掉了安全栓,只要手不鬆開,引信就不會被點燃,你哪怕在手裏捏一分鐘都沒事。而那個時候的手雷簡直就是一縮小的榴彈炮彈丸,點燃以後看着它引信飛快的燃燒,你還要保持鎮定,不能手滑,要聽士官的指揮統一扔出,還要扔得夠遠,同時身邊還不斷的有敵人的鉛彈飛過……
這是要有豐富經驗戰場老兵,或者至少是經過長時期訓練的新兵才能做到的,因此在創始之初,歐洲的擲彈兵團基本是清一色的近衛/禁衛或者其他精銳兵團。
而且當時歐洲人用的也是黑火藥,手雷為了保證威力,只好做得大一點,重量着實不輕,因此擲彈兵團的士兵基本都是身高體壯臂力大——嗯,一提這個形象大家基本應該猜到了,這一點做的最極端的就是毛子。
在亞歷山大一世的時候,新兵入伍後直接先按照身高安排大致去向,只有最高、最壯的那些才可能成為擲彈兵,而最矮、最適合藏在草叢裏的就會參加輕步兵訓練。因為這些原因,可以說擲彈兵們從一開始就比一般的線列步兵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