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高務實所料,經略本部的五萬人從大寧出發一路西行至柳河川,與側翼的五萬明軍匯合的這一路三百多里,全軍並未遭到任何襲擊,甚至連騷擾都沒有遇到。整個行軍過程中的感受就仿佛是偌大的察哈爾已經再無一個蒙古兵存在了。
匯合了側翼的五萬明軍之後,高務實的經略本部再次充實到十萬大軍的規模。如此充沛的兵力讓曹簠大為鬆了口氣,再也不擔心遭遇什麼偷襲了。
然而,十萬大軍齊聚便帶來了另一個問題:後勤補給的壓力立刻激增。
經略本部方面原先的補給線是分成兩路的,一路是主補給線,毫無疑問是走忠義中衛鎮守的喜峰口出關,沿途北上行經寬河、富峪、青城然後抵達大寧;另一路是從密雲後衛鎮守的古北口出關,行經小興州,抵達柳河川。
實際上這兩條補給線的行程距離相差無幾,但很明顯主路那邊的中途節點更加密集,這不僅意味着主補給線這一路是更加成熟的「舊路」,也意味着轉運更加方便,可以維持的運輸力量更加充足。
那麼現在高務實經略本部西移就會帶來變化,首先主補給線依舊不能直接掐斷。因為大寧那邊的儲糧雖然是夠用的,但當地被蒙古人佔據百餘年,現在只是恢復了駐軍,實際上連蔬菜生產能力都約等於無。
以至於在「非戰爭進行中」之時,還得從大明境內給當地運輸大量的新鮮蔬菜,避免駐軍爆發大面積的營養缺乏病。甚至有時候還要輸送一些肉類、魚類,即便新鮮的魚、肉某些時候不太好辦,但醃製品總得保證吧?
而在西路補給線這邊,原先只需要保證五萬人的後勤,就算中途的節點少一些也還勉強能夠維持。現在變成了十萬人不說,這十萬人還不是原地駐軍,而是要繼續機動,向西進軍。
一支軍隊原地駐紮時的糧食消耗是遠低於行軍之中的,而行軍的強度又對糧食消耗的增幅影響巨大,似當前這種要去追擊一支騎兵部隊的情況,糧食消耗直接翻倍一點也不奇怪。這就意味着西路補給線的壓力並非翻了一倍,實際上是達到了之前的四倍之多,壓力有多大可想而知。
同樣的局面並非經略本部特有。高務實之所以沒讓蕭如薰部也參與向西追擊,甚至連他麾下的麻承勛部騎兵都被留在察罕浩特,除了因為察罕浩特需要有軍力駐守之外,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補給線不可能從遼東的開原一直拖去土默特。
蕭如薰雖然只是遼東副總兵,但此刻他麾下論兵力反而超過了只帶最核心精銳出戰的李如松,因此如果高務實讓蕭如薰部追去土默特,要麼會逼死運糧的人,要麼會餓死打仗的人。
李如松部的補給線比蕭如薰略短一點,因為他的補給線是以廣寧為起點,實際的前線出發點則是阜新,去土默特的話比蕭如薰近三四百里。
這倒不是說李如松部就沒有後勤壓力了,相反他的後勤壓力也不小。因為他這一路全是騎兵,不僅之前去捕魚兒海設伏是長途奔襲過的,而且接下去前往土默特還是長途奔襲,雖然眼下正是草肥之時,但依舊需要不少精飼料來確保戰馬不會嚴重掉膘。
隨着玉米種植在遼東的鋪開,精飼料本身現在倒是有保障的,麻煩在於戰爭狀態中的戰馬吃得太多,導致運力緊張。另外,由於李如松部幾乎一直在高速轉移,補給線自然也就一直在變,客觀上再次加大了補給難度。
麻貴、把漢那吉組成的明蒙聯軍方面,補給線的壓力倒是沒有什麼明顯變化,但這一路的補給線即便是在塞外也被分成了兩大段。第一段是從大同的殺胡口到歸化城,第二段是從歸化城到外喀爾喀撒里怯爾。
這兩段補給線的距離相差很大很大,從殺胡口出關到歸化僅約兩百里,從歸化到撒里怯爾卻遠在千里之外。如此長距離的補給線,又還處於草原之上,顯然本就十分危險,隨時都可能遭遇蒙古人的襲擊劫掠。
因此,麻貴所部從歸化出發時就帶足了至少能堅持三個月的軍糧,後續軍糧則是按照「少批次,大批量」的思路來輸送,故而直到如今,麻貴所部還在吃自己攜帶的軍糧——但是已經只剩一個月的口糧,而同時下一批補給還沒從歸化城出發。
把漢那吉所部土默特、鄂爾多斯聯軍則有所不同,他們是按照蒙古人的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