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承恩的這檔子事傳到經略行轅,高務實也覺得有些棘手。
按理說,麻承恩接受的直接命令是堵口,確保將察哈爾蒙軍主力圍住。結果麻承恩本來可以趕到,最後卻因故未曾完成,反而遭遇了一場看似平手、實則吃了暗虧的戰鬥,造成重大戰略失利。
從這個角度來講,麻承恩理當受到嚴懲。如果碰巧高務實此時想要立威的話,哪怕是「借爾人頭一用」,那也是可以的。
然而現實往往不能完全講道理,要考慮的方方面面有很多,最終得出的結論十有八九都會是折中的。
比如方才說,此刻對麻承恩最嚴厲的處罰可以是「借爾人頭一用」。高務實身為蒙元經略,手持尚方寶劍,如果他願意,完全可以用聖旨里授予他對「不用命」者的全權處置權直接斬殺、以正軍法。
可是,有幾個問題必須要搞清楚:麻承恩真的該死嗎?他死了誰獲益、誰折本?他不死對將來是否有好處?
成年人從來不該是一時激憤就做出決定的,而政治家顯然更是如此。就好比衝冠一怒為紅顏絕無可能,吳三桂極大概率應該是被大順軍在京師拷掠百官逼餉的做法,以及那封說他老爹吳襄被抓的假情報誤導,判斷出自己投身大順絕無好下場,而當時他西有李自成、東有多爾袞,實在沒地方跑,所以才最終決定「借兵」——能借就借,不行只好投了。
總之,作為一個軍事團體的領袖,他一切考慮的出發點都是利益,也只能是利益。別說陳圓圓在吳三桂心目中的地位到底高不高都很難說,就算退一萬步講,即便很高又如何,高得過在李隆基眼中的楊玉環嗎?
同樣的道理,高務實此時也不能傻乎乎地因為麻承恩「違令失機」就怒而處置,而是要把上面那幾個問題先搞明白。
這三個問題裏頭,其實最關鍵是第二個:他死了誰獲益、誰折本?
作為麻家軍年輕一代裏頭的佼佼者,麻承恩是和他叔父麻貴一樣的總兵級頂級將領,某種程度上而言,也就是麻家軍下一代的領袖人物。
麻家將本身是高務實最早收至麾下的將門,既是高黨武將的元勛,又是宣大將門的代表。心學派根本沒考慮往宣大摻沙子,很大程度上也正是因為麻家軍、馬家軍這兩大將門堅決站在高務實陣營,宣大三鎮根本就針插不進。
哦,其實心學派早前倒也想過往宣大摻沙子,比如幾年前把李如松調去做山西總兵其實就是一次嘗試。
只不過這個人選挑得不好,李如松打仗是名將之選,搞政治則純屬外行,連着出了幾次「跋扈」事件,搞得很多人下不來台。
後來趕上西北之亂,李如松被高務實調去西北打仗立了功。在高務實回京之後,他就被皇帝放在固原混了一段時間陝西總兵[註:陝西三邊其實有五個總兵,包括陝西總兵、延綏總兵、寧夏總兵、臨洮總兵、甘肅總兵]。再後來李成梁出事,更是乾脆直接讓李如松回鎮遼東了。
之所以會這樣發展,一來是李家在遼東勢大,李成梁下台得有人能鎮得住李家軍;二來也是因為以李如松的脾氣實在干不好統戰工作,到哪都得罪人,讓他搞摻沙子這種政治上的技術活,根本就毫無指望。
言歸正傳,麻家軍既然在高黨之中如此要緊,高務實怎麼可能因為這樣一件事就殺了麻家下一代的領袖,這不是典型的「親者痛仇者快」麼?何況麻家將目前雖然人才濟濟,但麻承恩的身份還真有些特別。
他是麻富之子,而且還是獨子。麻富當年是英年早逝,之後作為麻承恩大伯的麻錦和作為三叔的麻貴都對麻承恩格外寵愛。這大伯、三叔倆人甚至不惜拉下臉來,將麻承恩送到馬芳門下鍛煉,為的就是好好培養他,以免將來自己在九泉之下無顏面對兄弟。
如今麻貴剛剛在三峽口獲勝,高務實這邊如果轉頭就嚴懲麻承恩,那讓麻貴怎麼想?
怎麼,我麻家滿門上下自帶精兵乾糧,二十年來拜在你新鄭高氏門下賣力又賣命,現在你因為一場仗沒打好,二話不說就把我親侄兒一刀砍了?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別說殺了麻承恩,就算嚴懲都極不理智。實在是典型的拿自己開刀還去問別人服不服,跟後世被網民群嘲的三哥沒兩樣,屬於腦子進水的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