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按察使、湖廣右布政、福建左布政,官運在同科之中不好不壞,勉強算個中上。
高務實之所以看上他,主要是因為此人在福建任上對於京華移民台灣島的支持力度很大。同時他作為福建左布政使,很好的學會了高務實那套通過商業反哺和帶動農業經濟的做法,在大力發展福建傳統優勢如海港貿易、漁業、鹽業之外,又在全省各地積極推動茶葉種植,走經濟型農業的路子,效果顯著。
另外,他還對高務實在全國各省宣傳的土豆、玉米很上心,親自在布政使衙門後花園裏種了一些來觀察產出,確認其優點之後立刻全省推廣。
尤其是在福建山區也能大範圍種植的土豆,更是成了他任上主推的農作物,以至於他任福建左布政的第三年,福建一省對外省(甚至「外國」)的糧食依賴都大為降低,被兼任戶部尚書的高務實在前次京察時點名表揚。
用他做貴州巡撫,高務實主要訴求並非指望他軍事指揮的能力有多強,畢竟貴州在播州之戰中的主要定位是守住播州的南線出口,進攻方面還是要看劉綎那一路。
因此,高務實用他的意思是希望他在貴州也大力推廣土豆——畢竟貴州和福建有一個很大的共同點就是多山少田,福建的農業經驗在貴州也有一些是可以用上的。
當然,即便兩地都是多山,但貴州的對外交通條件比良港無數的福建可就差遠了,因此種茶葉的事可能要往後稍一稍,先以種土豆解決肚子問題為先。
朱翊鈞對郭子章的印象不深,只記得高務實好像表揚過他「農商並舉,布政福建貧瘠之地三年,年繳七十萬於太倉」——那就夠了,這成績一看就是能臣啊。
於是朱翊鈞立刻批准,並且要求郭子章收到聖旨即刻赴任。至於總攬播州平叛軍務之人選,這個就一事不煩二主,再下一道聖旨明確交給宋良佐就行,算是把「潛規則」正式化了,由於高務實說了事畢即撤,朱翊鈞連事官都沒給,就讓宋良佐加了個欽差。
至於糧餉問題,朱翊鈞也再次重申,就按高務實之前提出的就地買糧來辦,由明聯儲以紙鈔在四川、湖廣買糧提供各軍。同時他還重申明聯儲紙鈔可以用於納稅,以此確保這一「等價交換物」的價值。高務實隨即領旨。
五月,郭子章到任,一邊開始推廣土豆種植,一邊重整貴州軍務,還接收了一批兵部臨時下單採購、由安南河靜生產、通過廣西緊急送往貴州的軍備,其中包括萬曆二式火槍一萬支、京華三號炮兩百門等九邊精銳明軍的制式裝備。
在這種前提下,貴州局勢漸驅安定,當地一些原本有些風吹兩頭倒的土司們也安靜了下來。
而宋良佐也沒閒着,由於貴州方面此前顯示出的羸弱之態,他在徵求內閣和兵部同意之後,不僅再次徵調了一些雲南、兩廣之兵加強南線貴州兩路,還再次調集周邊一些土司兵馬設防,甚至連劉綎所部都得到了雲南土司兵馬萬餘人的加強。
從大局來看,參與圍剿播州的兵馬已經接近二十四萬,雖然其中大多數並不承擔主動進攻任務,但其作為大明手中的「絞索」,也已經勒得楊應龍越來越喘不過氣來。
六月,楊應龍與下屬討論徵收五司七姓的土地,他召集了播州軍最重要的一批核心人物,包括其子楊朝棟、楊惟棟,其弟楊兆龍,軍師孫時泰,文書馬忠,播州總管何廷玉,外司總管何漢良,內司總管田一鵬,田飛鵬兄弟兼播州大將楊珠。
此時的楊應龍雖然感覺到了封鎖帶來的壓力,但那主要是經濟壓力而非軍事壓力。由於明軍前次再敗之後又經歷了一番調整,因此他並未覺得自己有多大的危險,顧盼之間依舊十分自信。
此刻他微微揚起下巴,道:「眼下播州之地已盡歸我所有,張、袁、盧、譚、羅、吳六姓土地財貨皆已徵收,播州自即日起將不再臣服於大明朝廷,只待覓得良辰吉日,我便自立為王,爾等有功之臣亦將大有封賞。」
楊朝棟大喜,道:「父親明斷,我楊氏屹立播州七百年,早該稱王了。往年看朝廷待我們不薄,這才屈尊歸於朱家治下。如今看來,歷經唐宋元明,我們播州實在太過恭順,以至於朝廷越來越不將播州放在眼裏。
還有那些敵我不辯的土司,他們竟然與漢人合謀暗害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