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昨日的預料沒有差錯,這次遴選太子伴讀,因有李偉放出話來,最後的候選人還真的被百官「自覺」限制在了內閣閣臣及六部尚書或九卿之家,或者再說得精確一些:全是夠資格參與廷推的高官之子、孫輩。
而且因為這些官員家中未必有年齡合適的子孫輩,因此到最後參加文華殿遴選的只有如下幾人:李春芳之孫李思誠,高拱之侄高務實,趙貞吉之孫趙祖蔭,張居正之子張簡修,呂調陽之子呂興周,葛守禮之孫葛曦,申時行之子申用懋,馬自強之子馬慥。
高務實也是人到了文華殿才知道這個名單的,不過他得到名單之後立刻就笑了。
這群跟他年齡相差仿佛的孩子們,按理說個個都是在史書上留下過名字的,咋一看上去個個都是聰明之相,但高務實清楚這群孩子……至少從學問上來講,還是有差距的。
從原本歷史上的情況來看,今天對他威脅最大的可能有兩個。第一個是李春芳之孫李思誠,此人將來是萬曆二十六年的進士,後來官至禮部尚書加太子太保,而他考中進士完全是靠自己的本事。此人為官之後頗有骨氣,因不肯黨附魏忠賢而被栽贓貶官,直到崇禎年間才被平冤昭雪。
第二個是葛曦,他在歷史上是萬曆四年的山東解元,萬曆十一年的進士,中進士比李思誠還要早得多,可見是年少高才,他中進士後又為庶吉士,授翰林院檢討,可惜死得早了點,止步於南京國子監司業。而且葛家一門五詩人,才學方面不用多說。
之所以把他排在李思誠之後,是因為葛守禮乃是高拱好友,前次高拱致仕,葛守禮也受到牽連,都已經回家養老,高拱起復之後剛剛將葛守禮起復為刑部尚書,算起來他是高拱的鐵杆盟友。這麼一來,想必葛守禮應該對孫兒有所交待,不會強行與高務實相爭。
而呂興周、申用懋和馬慥三人,歷史上也都中了進士。尤其是申用懋,他是萬曆十一年第二甲第二十一名進士。只不過他中進士,在相當程度上是靠了父親申時行當時的權勢,對此情形,御史魏允貞曾上疏揭露,不過萬曆當時信重申時行,對此沒有追究。
申用懋累官至兵部職方郎中,後來萬曆詔擢為太僕寺少卿,命他以太僕少卿的身份負責職方清吏司事務。再遷右僉都御史,代皇帝巡撫順天。崇禎初年,從兵部右侍郎升為左侍郎,再遷為兵部尚書,以病乞歸。死後贈官太子太保。可見他的進士身份雖然可能有些水分,但個人能力不差——差就混不出來了。
而呂興周和馬慥,他們兩人也都混了進士出身,不過在歷史上,他們的進士身份也都有些水分,而且事情可能跟張四維有些關係。高務實挑了挑眉,沒再關注。
剩下最後兩個,就是趙祖蔭和張簡修。他們兩個才是高務實笑的原因。
趙祖蔭是趙貞吉的孫兒,別人說「人如其名」,而他是「名如其人」,能出現在這裏,基本全靠祖蔭。歷史上他就是以「祖蔭中書舍人,官曆雲南尋甸軍民府知府」。只從這一句,高務實就幾乎能判斷出此人沒什麼大本事。
這個要從大明的恩蔭制度說起,大明的恩蔭根據《大明會典》記載:文官一品至七品、皆得蔭一子以世其祿……正一品子、正五品敘;從一品子、從五品敘;正二品子、正六品敘……但這只是按照前朝抄下來的規矩,實際上在明朝前期,文官蔭敘並未照此實行,多是特恩蔭職,既然是開國早期的特恩,暫且不提。
弘治、正德以後,文臣蔭敘制度趨於成熟,大體分為三檔:尚寶司丞(正六品)、中書舍人(從七品)和國子監生。首揆一品恩蔭,例拜尚寶司丞。次揆與六卿至一品者,得拜中書舍人。當然,大學士本身品級不高,這裏的「一品」當指加贈的三公(正一品)三孤(從一品)虛銜。而一品重臣恩蔭尚寶司丞,實際上是從洪熙元年的蹇義開始就形成的慣例。
尚寶司,卿一人,少卿一人,司丞三人。掌寶璽、符牌、印章,而辨其所用。
洪武年間的尚寶司多以勛貴子弟任職,如耿炳文子耿瑄、徐達子徐膺緒;永樂年間則多以潛邸舊臣出任,如朱琇、袁忠徹。其後勛臣多襲、蔭武職,尚寶司丞就成為文官重臣蔭子的最高職位。
不過恩蔭出身的尚寶司丞起點雖高,仕途發展卻難以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