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務實在這一日下午收到了兩封戰報,申時一刻收到了第一封,申時三刻收到了第二封,兩封戰報前後相距幾乎只有半個時辰,也就是後世的一個小時左右。
顯然,戰場出現了較大的變化,才可能導致前線將領在短短半個時辰里連續送回戰報。
看到第一封戰報的時候,高務實的心情是平靜的,甚至有些悄然鬆了口氣的意思。
這是因為第一封戰報中的消息幾乎全都是好消息:伏擊異常順利,前線按預定計劃發起水陸並行的半渡而擊,給圖們炒花聯軍來了一手「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成三截」。
然後遼河河上大勝,蒙古軍被斃、溺亡「無慮五六千眾」,尚未過河的圖們大汗驚惶而逃,留下的炒花台吉則在馬棟與麻承恩的連續打擊之下「先失千餘部曲,遂南奔,遇張萬邦部,攻之不克,旋有麻承恩追至,炒花成擒」。
至於戰報中馬棟還加入了一些對高務實吹牛拍馬、歌功頌德的文字,高務實就只是順便看了一眼,沒當多大回事了,那都是這個時代最平常不過的,不必太當真。
拿下炒花,他的心情算不得多麼激動,因為他雖然知道原歷史上的炒花部後來成為了內喀爾喀實力最強的一部,從萬曆中期開始直到被建虜擊敗為止,長達數十年的時間裏都是遼東附近的一股強大勢力,號稱「炒花五大營」,但那畢竟是原本的歷史,這個時代恐怕出現不了。
再說,原歷史上的「炒花五大營」雖然一直都是炒花本人作為首領存在,但實際上後期的炒花年事已高,絕大多數時候只是作為一個政治象徵存在,實際上的首領是宰賽。
到了宰賽被努爾哈赤擊敗且被俘之後,炒花部內部畏懼建虜達到巔峰,幾乎不敢與之交兵,而炒花本人倒不知道是老糊塗了,還是臨死之前非要硬氣一把,強硬拒絕了努爾哈赤要求他「換約」的提議,導致建奴大舉出征,將「炒花五大營」從此變成歷史名詞。
所以這麼一看,炒花台吉本人在高務實心目中的形象就很一般了,非要說他有什麼厲害之處,大概只剩下活得久,雖然因為蒙古文獻中對炒花的年紀記錄不詳,但從他的活躍年份推算,高務實估計他說不定活了八九十歲,這在同一時期的蒙古人裏頭那可真是鳳毛麟角。
而現在的炒花恐怕多半沒那麼長壽,他雖然是被生擒,按例肯定是送往京師,但根據大明朝野上下的習慣性呼聲來看,這人的腦袋基本上保不住。
反正都是將死之人了,高務實自然不會過於關心,所以他更多的心態還是「鬆了口氣」。
別看這次圖們、炒花聯軍南下之後高務實的表現很是鎮定,甚至第一時間就決定不僅要打,還要給他們來一下狠的,但實際上這次作戰是他近年來最沒有把握的一次作戰。
原先的作戰,高務實要麼是擁有碾壓式的兵力、火力優勢,要麼是提前很久便做出過各種安排,相當於軍力優勢和政治優勢必有至少一方面佔據絕對上風,所以他可以從容應對,只要將優勢發揮到最大,就能確保取勝。
但這一次遼河伏擊戰不同,圖們、炒花聯軍在兵力上雖然總數略少於明軍一方,但其實不僅少得很有限,而且還很可能擁有質量優勢。
明軍中佔據大頭的部分乃是從遼南四衛調集的衛所兵,足有兩萬多人,但高務實哪怕給了重賞,也只能確保他們的戰鬥意志會比其他人徵調時強上不少,但戰鬥水平這一點還是完全沒譜的。
所以明軍實際上可以依賴的精銳力量其實很少,就只有約莫五千家丁,以及京華在遼河上的船隊,高務實分配的任務也是以他們為核心主力。
在高務實的計劃中,除非蒙古人的渡河部隊向南線搞「分散突圍」,否則那一大堆衛所兵基本上無須直接與蒙古人交兵。
而事實也證明,蒙古人的確沒有這麼做,衛所兵們也的確沒有與蒙古人正面交手。
此時的高務實足以大鬆一口氣了,他以五六千兵力(加上船隊)擊敗了圖們、炒花的兩萬鐵騎,蒙古人在大遼河中損失了五六千人馬,圖們大汗帶着剩下的五千騎兵灰溜溜的逃跑,炒花本人被擒,所部被包圍在韓家灣,已是插翅難飛……
戰前的規劃,至此已經基本上可以稱之為圓滿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