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年正月初一,正當百姓歡天喜地過年時,雒陽南宮卻在召開新年第一次朝會。
「陛下!」
大殿之中,張遼的聲音鏗鏘有力:「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自朝廷還都雒陽以來,已有二載,然袁紹、袁術諸人割據州郡,不朝不奉,不尊君主,不從詔命,有不臣之心,有逆亂之行,臣請討之,以安天下!」
朝堂之上,劉協與眾臣看着張遼,無不吃驚。
要知道,當初張遼迎奉天子後,劉協與許多朝臣還擔憂張遼成為另一個董卓,但這兩年來張遼行事極為溫和,除了在推行科舉上強勢了一把外,在其他方面從來沒有做過逾矩之事,反倒是修訂了律例,一切按律行事,又一心撲在民生和建設上,將雒陽這片焦土建設的很不錯。
沒想到剛開過年,張遼突然提出興兵討伐袁氏,群臣一時有些回不過神來。
不過興兵對於這些大臣素來是非常敏感之事,太傅劉虞第一個站出來反對:「張將軍,如今災害連年,朝廷正是休養生息之際,實不宜興兵戈,袁氏世受天恩,當以安撫為主,免得刀兵之禍,百姓之苦。」
劉虞當初被趙雲和郭嘉救出來後,本來一直留在幽州,張遼迎奉天子還都雒陽後,劉協和一些朝臣擔憂張遼獨大,因劉虞是宗室,又名望卓著,便將劉虞召回了朝廷擔任太傅,地位與張遼等同。
張遼對此並未反對,劉虞退出幽州後,幽州自然由張遼掌控,加上并州,他一下子掌控了整個北方數千里戰線,無論從戰略還是經濟上都邁出了一大步,至於劉虞到了朝廷分權,張遼反而不那麼在意了。劉協與朝臣看重的是朝廷的權力之爭,他着眼的卻是天下佈局,單從這一點上講,劉協和那些朝臣差了張遼十萬八千里。
不過劉虞在朝中地位確實極高,此時他一反對討伐袁術,立時有一批朝臣響應附和。
「是啊,不合動刀兵。」
「兵者,大凶也。」
「願將軍止戈……」
太尉楊彪出言道:「陛下,將軍,汝南袁氏累世公輔,忠於大漢,豈有謀反之心,唯陛下明察。」
楊彪是名望僅次於張遼和劉虞的老臣,他聲援劉虞後,緊跟着又是一大批袁氏門生故吏或與嚮往名士的朝臣附和。
「陛下!」隨着一個呼聲,董承大聲道:「臣請朝廷拜袁術為大將軍,袁紹為車騎將軍,輔助朝廷,鎮撫關東,以安天下!」
董承此言一出,種輯等人紛紛出言,個個慷慨激昂,無不是要朝廷召袁氏兄弟入京。
這兩年來,儘管張遼低調,但他的手下親信皇甫酈等人已然將董承他們壓制的根本抬不起頭來,更不用說荀彧、鍾繇等人牢牢掌控中樞了,若非有天子暗中支持,張遼懶得計較,他們早已灰飛煙滅了。
此次董承一黨看到劉虞、楊彪出頭反對張遼,群臣跟隨,便毫不猶豫抓住良機,打擊張遼威望。
種輯的言語很是毒辣,直接影射張遼:「吾聽聞驃騎將軍與袁氏有隙,只是當此天下動盪,朝廷危難之際,還望驃騎將軍摒小仇,棄私怨,以朝廷大義為重!」
正所謂一石激起千層浪,張遼在大年初一朝堂上的一句話,令反對者洶洶,劉虞、楊彪是處於自身的政見和公心,董承等人卻是處於私心了。
張遼沒有開口,荀彧也沒有開口,段煨、鮑信、皇甫酈等人與劉虞等人打擂,朝堂上一片喧囂,只有曹操和劉備等少數人保持沉默,尤其是曹操和劉備兩個熟悉張遼的梟雄,眼神閃爍着,判斷着眼前的形勢,不發一言。
朝堂上力挺袁氏的聲音越來越響,不少本來持觀望態度的朝臣也加了進來。
張遼曾與很多大臣有救命全家之恩,但自古以來朝堂就是最厚黑最現實複雜最講利益之地,對於政客而言,恩義只能維繫短暫的關係,長遠還是看利益。
除卻推行科舉那次外,朝堂許久未見此激烈場面,天子劉協看了看群臣,又看了看前面神情自如的張遼,開口道:「張卿,袁氏四世三公,心在朝廷,討伐袁氏之事還是從長計議罷,不如招撫……」
他話音未落,外面就有謁者疾步進來,急聲道:「陛下!大事不好,袁術在壽
第六百一十六章 袁術稱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