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聲告辭了,劉秀轉身離去。
只是短暫的交鋒,劉秀便是察覺出了與世家子弟的差距。
恍惚之間,劉秀不由的想到了前世的一些事情。
唐朝,走得是貴族教育之路;宋朝,走得是科舉教育之路。
唐朝,培養的是素質人才;宋朝,培養的是應試人才。
在人才質量上,素質教育培養出的人才,比應試教育培養出的人才,質量更高。總體而言,唐朝的人才素質,比宋朝的人才素,質量更高。
在人才數量上,應試教育可以批量化生產,大規模生產,標準化生產,好似生產罐頭一般,流水化作業,實現大工業生產;而貴族教育,精英教育,素質教育,本質上是走着個性化生產,小型化生產,手工生產的道路。
總體而言,宋朝的人才數量上,又是幾倍,幾十倍於唐朝。
應試教育,有很多的缺點,很多的不足,可是優點也是巨大的,能批量化生產,能形成龐大的基數,可能培養不出人才,卻是能普及教育,而普及教育,就是普及繁榮。
宋朝的繁榮,就在於普及教育,導致了普及繁榮;宋朝的悲劇,也在於培養不出人才,關鍵時刻,盡數是窩囊廢,亂世出不了英雄,沒有力挽狂瀾之輩。
應試教育,成本很低;而素質教育,成本很高。
應試教育,適合於治世;素質教育,適合於亂世。
在治世,不需要諸葛亮那樣的天才,不需要白起那樣的名將,傻子當了皇帝照樣是國泰民安,蠢貨當了宰相,照樣是國家穩定。應試教育,哪怕是培養不出人才,也不重要。反而那些人才,會成為社會不穩定因素。
諸葛亮有着宰相之才,可在治世只能當一個縣令,所謂是心比天高,命比紙薄,自然是對社會不滿,產生怨恨情緒,自然是形成社會不穩定因素。
而應試教育,考試為主題,分數為標準。
應試教育,可能考不出人才,卻能考出公平。
而在治世,公平比人才重要;只有亂世,才會是人才比公平重要。
而素質教育,是無法經過考試檢驗的,無法經過分數衡量的。或者是經歷了考試測驗,分數衡量,本質上又是淪為了另一種應試教育。而這意味着模糊性,模糊性又是容易產生各種不公平。
應試教育,無法培養人才,卻能帶來公平。
故而,很多人落榜之後,只會怨恨自己無能,而不會怨恨社會。
素質教育,能培養人才,卻無法帶來公平。
故而,很多人才被埋沒之後,會怨恨社會。
應試教育,更有利於就業;而素質教育,不利於就業。
舉業如行商,當初投入終究要有所回報。而應試教育,屬於高投入高回報,容易賺錢,也容易賠錢;而素質教育,卻是超級投入,卻是中等回報,低級回報,時常賠錢。
應試教育,好似做買賣,有賺有賠;而素質教育,卻是賠錢為主。
應試教育,適合於平民階層,因為有利於就業;而素質教育,卻是有利於豪門世家,因為不需要就業,多是子承父業。
…………
想着二者之間的差別,劉秀悠悠的嘆息着。
豪門世族子弟,走得是貴族教育,精英教育,素質教育之路,為的是全面提升素質;而他走的是應試教育之路,應付科考,金榜題名,獲取房子,車子,票子,妹子的道路,至於素質不重要。
豪門世族子弟,家底豐厚,可以允文允武,走上文武雙全之路;可是他是寒門,家底淺薄,讀書便是耗盡了家底,至於習武,沒有錢,也不可能。
豪門世族子弟,家底豐厚,可品嘗着名茶,說着茶水如何如何好;欣賞着古畫,書法,說着如何如何玄妙,如何如何精彩;白天欣賞着名妓的音樂,晚上品味着名妓的身體,說着風雅;也可以玩着孌童,說着風*流多姿。
而劉秀不會品茶,不會繪畫,不懂音樂,不會下棋,不懂古玩,更不懂金石,這些高雅之物,皆是不會。
一是沒錢,二是沒有時間,三是與科舉無關。
這些豪門世家子弟,可以有大量時間學習繪
第26章聖人不死,大盜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