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東方貝爾還不值得林大老闆將他們放在心上,有些人,如果你不把他們當一回事,他們其實也就是這麼回事,倒是郵電部那邊需要上點心,不過肖艷的下一句話,就讓林大老闆登時就噴了一口口水。()
「噗~~你說什麼?」林錚的眼珠子都要瞪出來了,「有個灣島人在京城兜售晶圓工廠?」
晶圓工廠……這是國家都要大力扶持的產業好不好?只要是5寸以上的,只要有人能弄來,想要什麼政策國家就給你什麼政策,什麼,你說出了晶圓工廠之外連封測的項目也可以上?那恭喜你,你成了共和國的親兒子了。
「沒錯,一條0.35微米製程的5英寸晶圓工廠,月產能3萬片,連晶圓帶封測一起上,投資大概需要1個億美元,」肖艷的目光有些灼熱,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她登時就決定了,拼了命也得將這個項目拿到手裏,至於林錚手裏沒錢……這個問題難道還很難解決嗎?「這可是一條5英寸的晶圓工廠啊,怎麼樣,考慮考慮?」
「不對吧?」林錚沉吟了一下,他沒有被這個巨大的消息給擊倒,而是奇怪於這個價格,「一個5英寸的晶圓工廠只要1個億美元?」
雖然林錚對晶圓工廠的造價沒有一個太準確的概念,但哪怕是一個4寸的晶圓工廠也不是1億美元能夠拿得下來的吧?稍微對半導體知識了解一點的人都知道,這晶圓的尺寸每增加1英寸。其投入就會成倍的增加。
投資晶圓廠,最核心的就是三樣東西,一是錢。二是設備,三是人。
先說錢,自廣場協議簽訂之後日本的晶圓廠就已經開始在走下坡路,主要原因就是沒錢。在林錚的記憶中,2000年之後的intel每年都要砸出差別200億美金用於研究新製程、建新廠,南韓和灣島所有晶圓廠每年的投資加起來,也未必就有intel一家多。
再講設備。晶圓廠需要資金多,資金最大的用處是買設備,上一世的時候。林錚記得大約是在09年的時候,有位港島的掮客賣二手光刻機,一台1983年生產的二手光刻機就敢要價1500萬rmb,而這種設備就是國內8寸以下晶圓生產線的主力設備。
最後講人。這當然是最重要的。沒有大量的熟練技術工人和工程師隊伍,你的晶圓工廠就算建起來了也沒辦法開動,05年之後國內的做法是砸錢,由政府出面砸出海量的金錢,從因為經濟不景氣已經開始走下坡路灣島吸引半導體從業者,吸引來了不少有實力的傢伙,當然,借着這股子東風騙錢圈地的也不少。
這個扯的就有些遠了。但可以肯定的是,一條月產30000片的5英寸晶圓、擁有0.35微米製程工藝的工廠。如果是全新設備,投資規模不會低於3個億美元,哪怕是二手設備,投資也不會低於1.5個億……不算土地成本。
現在肖艷告訴自己,竟然有灣島人將一個0.35微米、5英寸的晶圓工廠賣1個億,這其中必然有詐!
「是一個叫蔡南雄的灣島人在搞的東西,說是台積電淘汰下來的生產線,所以才這麼便宜。」肖艷的確對這件事上心了,打聽了不少情況。
「蔡南雄?」林錚的眉頭頓時就皺了起來,一個半導體企業的名字登時浮上了林錚的心頭:寧&波中緯!可寧&波中緯不是02年的時候才開始搞的麼?而且是6英寸的啊。
02年的時候,灣島留美博士馮明憲與蔡南雄兩人向寧&波市政府鼓吹他們的市場理論:國家不應一味支持高檔項目,忽視成熟且經濟效益更好的低端市場。
他們認為,當時已經略顯過時的6英寸生產線雖然低端,但基礎市場大,效益應該不錯……如果不考慮其他,這麼說當然也沒錯……他們準備興建一家擁有年產6英寸晶片24萬片的晶圓工廠,可以實現產值8400萬美元,其中50%用於出口。
當時正值長三角地區蜂擁而上半導體項目的時候,對於馮明憲和蔡南雄的話,寧&波市政府的領導們登時就激動了,分批次投資2.49億美元,從台積電引進了一條80年代的6寸半導體生產線,中緯也成為寧波市第一家半導體生產企業。
但前途是美好的,可事情的發展事與願違,中緯的出資結構先天不足,註冊時以進口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