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極拳以頭足為乾坤,肩膝肘胯為四方,手臂前後兩相對,動作剛勁,發力爆猛,氣勢磅礴。八方發力,通身是眼,渾身是手,動則變,變則化,化則靈,其妙無窮。
韓鵬在這門八極拳的造詣上確實頗深,並不下於他本身所主修的太極拳多少。這時施展起來,招招搶攻,動作剛猛勁烈之餘又靈活多變,深得八極之要旨。
八極拳在打法上講求見縫插針,有隙即鑽,不招不架,見招打招。說起來跟李龍小所創的截拳道在理念上也是十分相似,都是以進攻為主,幾乎沒有防守的招式,都信奉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應對敵人的攻擊,都是以攻對攻,攻擊打亂敵人的招式,或攻敵之必救來化解。所謂不招不架,見招打招,便是指此。
而林旭雖沒學過正宗的截拳道,但在用心鑽研過一段時間後,卻是深受截拳道的理念所影響。凡與人對敵,基本都是以進攻為主,招招搶攻,以快打慢。即便他拳法腿法上用的是彈腿、太祖長拳、三路華拳等招式,但所遵循的中心技擊理念,卻是截拳道這一套。再加上《妙手十三式》的理念,出手更是以快為主。
所以兩人這時所用的雖是不同的拳法武功,但指導運用武功的中心技擊理念卻是屬於同一類,都是以進攻搶攻為主。因此兩人這時的打鬥,更是顯得格外激烈。拳來腳往,以攻對攻。「砰砰啪啪」的拳腳互擊碰撞聲,直如密集的鼓點一般。
兩人這時已陷入到了貼身短打的距離,因距離太近,已不太適合大開大合的腿法發揮,所以林旭這時便是主要施展太祖長拳與三路華拳與韓鵬對敵。而華拳比太祖長拳的招式又更精妙些,所以他這兩種拳法中又是以華拳為主,太祖長拳為輔,間或還夾雜幾招他學的少林彈腿中手上羅漢拳的招數,以及他從李飛燕那裏偷師來的幾招「纏絲擒拿手」。
燕子門中所傳下來的這套「纏絲擒拿手」,是從空空兒的《妙手十三式》中那招「天蠶吐絲」所演化而來。不過雖是自這招演化生變,但這套「纏絲擒拿手」卻遠不及原版的「天蠶吐絲」更具奇速與威力了。這套擒拿手法,可以說是這招的簡化版本,適合於未能修煉出內力的門中弟子練習與施展。
做為簡化版本,這套擒拿手法在失去了原版的出手速度與威力後,卻是更加側重於招式的技巧與變化精妙,倒是也與原版發展出了另一條不同的方向。
林旭不打算輕易暴露做為自己底牌的《妙手十三式》,而且就目前的這種程度,韓鵬也遠不至能到逼迫他使出這套絕學的地步。不過《妙手十三式》雖不使,這套「天蠶吐絲」簡化版本的「纏絲擒拿手」卻是不妨可以一使。
他並沒有跟李飛燕學過全套的纏絲擒拿手,眼下所使的幾招,只是從以前跟李飛燕交手切磋過程中見她使用時偷學的幾招。不過他雖是偷學,但因學了原版的「天蠶吐絲」,深明其中的變化,轉而使這套簡化版本,卻也是高屋建瓴,使得非常到位與精妙。但他到底沒學全過,所以現下主用的,仍是以華拳為主。
華拳講求攻時「進如風雨」,守時「退如山嶽」,其中又有十二形要求,乃「動如濤,靜如岳,起如猿,落如鶴,站如松,轉如輪,折如弓,輕如葉,重如鐵,緩如鹿,快如風」。以其拳法來論,也同樣是門剛猛迅疾的功夫。
華拳同樣是門外家拳法,而且傳承非常久遠,據說是唐朝開元年間華山蔡茂所創。距今為止,這至少也是上千年的時間了。而且細究起來的話,這年代比空空兒在唐時的年代還要早些。空空兒是唐朝末年,蕃鎮割據時代的人物,而蔡茂所在的開元年間則是唐朝中葉。
真論起來,華拳的名頭同樣不小,並不比號稱外家之首的八極拳就弱多少,而且這也是外家拳中很大的一個拳種流派,頗有影響。不過真正的華拳,卻是總共有一十二路。而林旭所學的,只是公開發行的一本書刊上所簡化過的前三路華拳,這不止差了九路沒學,真正厲害的招式,書本上也沒刊載。
所以這方面相較起來,就不如韓鵬學的乃是有師父指點過的正宗八極拳了,即便是他加上彈腿與太祖長拳,以及沒學得全套的幾招纏絲擒拿手,在這方面怕也就堪與韓鵬持平。可韓鵬也並不是只會一套八極拳,他還會太極拳,而且除了太極外,他會的武功也還有很多。
因此從這方面比較
第五十六章 華拳十二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