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越國和緬甸特區建立之後,趙連功總督就命令各省官員加大移民力度,這次移民的地點在原來的越南、泰國和緬甸等地,與南疆特區離的很近,本來就有很多人自發的向這些地方移民,現在又由政府主導的移民,而且移民的措施這麼優惠,使得報名人數不斷增多。
在南疆特區,本身就是地少人多,生活艱苦,無地或者少地的家庭佔大多數,這是他們願意移民的先決條件。
趙連功還讓人放出話,到1910年夏天,南疆特區會撤銷,夏帝國的軍隊和政府官員會撤到越國和緬甸特區。
很多南疆特區的人在夏帝國的管轄之下剛過了幾年好日子,要是夏帝國撤走了,中華帝國的官員到來之後,是否會繼續執行以前的低稅收政策?是否還會有這麼高效廉潔的政府?是否還會有免費上學和低收費的醫療?大部分的人都在猶豫是否移民。
他們剛適應了南疆特區的管理,猛然回到以前的政府模式之下,怕是很難適應了;只是高稅收就不是他們能承受的,更不用說免費讓孩子們上學了,就是為了孩子將來的前途考慮,也要跟着南疆特區的人一起遷移。
由於這次移民的區域離的比較近,雲南省和部分四川省的移民,在當地政府的組織下,乘坐鐵路或者馬車直接到達邊境,然後再有組織的進入緬甸特區;廣西、貴州和部分四川和廣東的移民會乘坐火車到達廣西南寧,然後再步行到達紅河平原的交趾省;海南島的移民會根據各自意願乘船到達交趾省、日南省或者安南省。
這些地方的民間交往有上千年的歷史了,特別是雲南的馬幫,經常往返雲南和緬甸甚至是泰國之間,對這些地方非常熟悉,經過他們的宣傳,當地人對緬甸有一個大概的了解,現在政府組織移民,對多山少地的雲南人來說,早就渴望那些黑黝黝的沃土了,迅速的以村莊、親戚為基礎形成了龐大的移民大軍。
廣東、廣西等地的人,對紅河平原一點都不陌生,民間交往一直不斷,對渴望土地的人來說,移民紅河平原是最理想的地方了,離家又近,又能得到肥沃的土地,比移民到未知的地方對他們有更大的吸引力。
每年冬天都是缺糧食的季節,夏天還可以靠野菜充飢,到冬天就是連草根都不好找,所以每年冬天都是移民旺季,使得中華帝國很多過不下去的人拖家帶口的到沿江和沿海各省夏帝國的移民點申請移民。
通過這幾年的有序運轉和宣傳,整個中華帝國的人都知道,現在的窮人又多了一條活路;只要是在中華帝國過不下去了,願意過上好日子,並能忍受背井離鄉的人,都可以移民到夏帝國,不分男女、年齡、職業等,只要是華族就可以。
華族延續幾千年,鄉土觀念很重,只要能活下去,誰都不願意遠走他鄉。
開明的地主也相應的提升了佃戶的待遇,要是太苛刻了,佃戶也會選擇移民,要是佃戶都走了,就沒有人給他們種地了,不過夏帝國這麼多年來一直壓制着糧食價格,就是地主的利潤也不高,所以佃戶的待遇也好不到哪裏去。
很多年老體弱的還沒有走到夏帝國的移民點就過世了。
各地把移民情況匯報到中華帝國政務院,徐世昌總理嚴令各地建立施捨粥棚,保證所有的移民能安全到達夏帝國的移民點。
在南方還好說,氣溫高,在北方正是天寒地凍的季節,就是有施捨粥棚也避免不了很多人被凍死。
好在夏帝國設的移民點有很多,除了沿海的各大城市之外,在內陸的南京、安慶、九江、武漢、長沙、岳陽、濟南等地以及沿京杭大運河的主要碼頭通州、德州、臨清、開封、淮安等地都設了移民點,方便移民能就近到達,減少路途跋涉之苦。
在每個移民點,除了儲備大量的糧食之外,還儲備了很多輪流使用的棉衣,等這些移民到達南方港口之後,這些棉衣會隨船返回,給下一批移民穿。
移民到達移民點之後,先是吃上1大碗由肉罐頭切成丁和大米、青菜熬製的稀飯,然後管理人員會安排洗澡,洗完澡的人會換上工作人員預備的內衣、外套以及棉衣等,等他們飽食幾天,身體康復之後,移民點的管理人員會聯繫商船,把他們運送到沿海的移民點,然後再用大船把他們運送到目的地。
在一年最冷、最缺糧食的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