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芳王國在不到2個月的時間內,殲滅了日本聯合艦隊,佔領了台灣、琉球群島、九洲和北海道,讓大清國內的所有人都感覺日軍的戰鬥力怎麼這麼差勁,以前肯定也是外強中乾,是大清的軍隊太無能,在蘭芳王國的打擊下日本這次要完蛋了。
既然日本的聯合艦隊被殲滅了,其它地方的日軍都被殲滅了,那現在大清應該趁勢出兵收復東北,奪回被日本侵佔的主權,包括報社、學生、漢族官員等群體,高呼政府派兵去東北。
太后也是連續召見了幾位軍機大臣,仔細詢問能否收回東北被日本侵佔的權益。
漢族的官員極力要求出兵,日本軍隊也不過如此,現在可是收復日本在東北的權益的最佳時機。
滿族官員害怕出兵,一是怕打不過日本,要惹一身麻煩,二是出兵的話只能選擇袁世凱,怕袁世凱趁機做大,以後不受朝廷控制。
只有奕劻與太后知道與蘭芳王國協議的事情,奕劻的意見就是再等等,既然蘭芳王國現在登陸朝鮮半島了,而且蘭芳王國的軍艦已經封鎖旅順港,那離出兵東北的時間就不會太久的現在日本人收縮兵力,做好了迎戰準備,這個時候出兵討不到好,要是到時候損兵折將,將會造成國內政局不穩。
太后猶豫不決,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只能選擇奕劻的建議,等等再說。要是出兵,勝利了還好說,要是失敗了,那就是一場災難,現在的大清國處在飄搖之中,可是經不起折騰了。
大臣們也走馬燈似的輪流拜訪蘭芳王國駐大清國大使武文斌,希望能探聽一點消息,也好提前做好準備,爭取在戰爭中撈取利益。
武文斌大使只是說這是大清內政,蘭芳王國不便評論,更不便參與。
袁世凱這個時候的心裏也是焦急萬分,如果由自己出面消滅東北日軍,自己在國內將獲得極高的聲譽,可是現在日本在東北駐紮3個師團,可不是自己訓練的5個鎮能戰勝的。召集幕僚以及各鎮統治協商幾次,意見都沒有統一,除了第一鎮不敢去東北之外,段祺瑞、王士珍、王英楷等幾位鎮統治都申請去東北與日軍作戰,讓袁世凱十分欣慰。
袁世凱個人是很希望出兵,蘭芳王國的耿副師長曾言,部隊一是靠裝備,二是靠訓練,三是靠打仗,單靠訓練是訓練不出強軍的,希望借這次為國出力之機,順便鍛煉出一支強軍。
從蘭芳王國購買的第一批裝備已經到貨,現在袁世凱都還沒有給部隊裝備,準備優先裝備給這次出征的部隊然後從未出征的部隊中選擇炮兵,從出征的部隊中選擇炮官,給每個出征的鎮組建一個重炮營。
不過底層士官積極響應報社和學生的號召,多次請願,請求袁世凱出兵東北,讓袁世凱心理上得到一定慰藉,這都是可戰之兵,是自己將來君臨天下的儀仗,不過出兵也不是他個人說了算,現在還要聽老佛爺的旨意。
王士珍的意見就是靜觀其變。
徐世昌的意見是積極備戰,並與蘭芳王國保持溝通,聽從蘭芳王國的安排。
段祺瑞是的意見是利用民間出兵的呼聲,儘快利用購進的新裝備組建重炮協,給各鎮補充彈藥,籌措餉銀,招募補充兵員,並同蘭芳王國保持溝通渠道的暢通。
袁世凱拿不定主意,在積極備戰的同時,只好派周學熙去諮詢武文斌的意見。
周學熙介紹自己是袁世凱的幕僚,並說明來意,希望能在戰場上配合蘭芳王國陸軍作戰。
武文斌是外交人員,對於戰事他並不了解,只好說要向國內請示,會儘快給予答覆,希望暫等兩天。
張偉接到電報之後感覺這純粹是作秀,就北洋幾鎮的戰鬥力,連一個旅順都打不下來,不過考慮可以為袁世凱賺取聲譽,為將來建立王國儲備力量,就同意他們出兵,能牽制一下日軍,保護一下後方,順便運輸輜重什麼的,也是很不錯的人選。
現在在大清東北的日軍把兵力收縮到鐵路沿線,做好了隨時撤離的準備由吉林鐵路守備隊以及在鄉軍人組成的第17師團,駐守長春、四平由遼寧鐵路守備隊以及在鄉軍人組成的第18師團駐守瀋陽、遼陽、鞍山第5師團戰鬥力最強,駐守旅順、莊河到丹東一線,做好撤退朝鮮的準備,或者策應朝鮮駐軍進入大清由憲兵和警察組成的混成旅團駐守大石橋、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