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抿了一口茶,繼續道,「拿普桑來說,它的價格在全國各地都不一樣,有的地方是18萬,有的地方是19萬,有的在20萬的也有,總之就在這個區間。知道出口到國外才多少錢嗎?8500美元!還有那個奧迪,國內大概也在27萬到28萬差不多,出口價也就1.5萬美元。」
「技術差距在那放着,在國外同類市場很難競爭,只能以低價取勝。」還有一個原因李和沒說,那就是為了創匯。
合資車尚且與國外有這麼大差距,更遑論所謂的國產車了。
如果就事論事,單純和外國車的技術質量相比,國產車確實都還有很大的差距。但是,看待事物要有歷史的眼光,站在發展的高度。
回顧國產車不算長的發展史,會發現真的不容易,尤其是80和90年代,這關鍵的20年。
中國作為一個後發工業國家,在技術上的積累不足,多個行業都處於落後狀態,技術引進是很多行業必須要做的。
但技術這個東西除了當年的蘇聯以外,各國都是當核心機密在保護着,輕易不給你。
於是,市場換技術就被提出,所謂「以市場換技術」就是指中國開放市場,允許外國汽車公司在中國經營,與此同時國際汽車公司需要向中方轉移一定的技術,協助中國汽車公司獨立發展。
在改革開放之初,允許外資進入中國市場,這是需要冒天下之大不韙的勇氣的。給你錢賺,給我技術,公平交易,童叟無欺。
鼓勵合資,實際上是扶持一些陷入困境的國有大型汽車企業,上汽等合資企業迅速起來了,市場外資肯定得了,錢也賺了,至於技術有沒有得到?
要說沒有,也是昧着良心說瞎話,事實上,確實是由於合資,經過幾十年的合資合作,在生產、銷售、售後服務等各個環節,合資車企都有了相當成熟的經驗,唯一欠缺的就是獨立的產品研發能力。
中國汽車工業的產品開發能力也得到新的提高,特別是整車正向設計開發體系基本建立,標誌着中國整車產品開發已經擺脫模仿階段,進入到真正意義的產品開發階段。
建立了符合企業自身特點的完整開發流程,入世貿以後中國已具備自行設計、產品技術集成能力,能夠依靠自己的能力開發出新的轎車平台。
中國主要整車企業均已擁有比較完整的從發動機試驗、關鍵零部件性能測試到整車性能試驗的能力,
一些企業還投資建設了具有國際水平的電磁兼容試驗室和nvh試驗室。
至於說什麼合資損害了中國的自主品牌,也是有點被迫害妄想症,當大批跨國汽車企業進入中國市場之初,合資的中方既沒有產品也沒有品牌,只能引進外方的技術、產品和品牌。
但是論核心技術,人家不給,也沒得抱怨,畢竟教會徒弟,餓死師傅的事情沒幾個傻子會幹。
能換的已經換來了,剩下想換的壓根兒換不來,只能靠自己。從簡單加工生產提高到自主研發階段,是一種必然的發展趨勢,打鐵還需自身硬,靠山山倒,靠人人走。
李和道,「韓國和日苯的汽車工業才發展了多少年?也就三十年不到,但是人家已經能在國際市場上競爭,像現代、豐田、日產在國際上一部分地區還能把通用這樣的巨頭打的無還手之力。人家有什麼優點我們就要學習,當然也不能妄自菲薄。」
陳祖滔笑着道,「不一樣,比如韓國,他們起步比咱們還晚一點,可是爆發的比咱們快,人家六十年代就有積累,又沒有歐美的經濟和技術封鎖,又禁止外國車進入本國市場,七十年代就有了爆發期。咱們現在都改革開放了,還能搞鎖國那一套嗎?咱們是大國,大國不能這麼做,反正怎麼都是堵不住外國汽車了,還不如合資呢,與其說是拿市場換技術,還不如說是拿市場換時間呢,等不起了哦。」
李和笑笑,「韓國獨特的地里位置,加上本身市場小,外國車企不會計較,但是咱們這麼大市場,要是不搞開放,世貿組織都進不去。」
陳祖滔笑着道,「咱們也別急,汽車生產中還是第三方技術比較多,有一系列的上下游配套廠商與咱們同行或者比咱們先行一步才行。發動機這些核心的都不說,就說最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