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城外不遠的一個位置,許多聯軍的將領都站在一座高約一丈多,由石塊跟原木搭建出來的高台上面,俯瞰着戰況。其實他們身後不遠就是城牆,站在上面視野絕對要比站在這上面牆的多,會耗費功夫弄一個這種東西出來,純粹是為了方便一些。
畢竟真要是有什麼命令傳達,還需要穿領兵先從城牆上下去,再從城中跑出去才行,到不如就這麼搭一個高台出來,一是視野還算可以,再一個就是可以方便指揮。
只是這個時候,望着遠處的戰況楊彪的臉色卻是有點難看。
戰場上刀劍無眼,就算明知道危險並不是很大,如楊彪跟其他的一些大臣們也不可能會允許劉協親自跑到戰場上去,但是這場戰爭又是為了漢室的興旺而打的,天子要是不做一些表示,豈不是讓正在血戰的臣子們寒心?
於是理所當然的,作為現階段天子最信任的人,楊彪代表天子來到了戰場上,一個是表明了天子的態度,再一個也是了解戰場上的情況。
在到戰場上之前,已經有不知道多少人曾經跟他說過,西涼叛軍不過是些烏合之眾而已,很輕易就能解決乾淨。這也讓楊彪產生了一種想法,西涼叛軍能在長安城如此的肆意妄為,純粹是因為他們手裏沒有足夠的兵馬,只要有足夠的兵馬在,想要解決他們是很輕易的。
這也導致楊彪在曹操及嚴紹趕到之後,覺得再不必懼怕西涼叛軍,連帶着降低了行動的速度。
可是現在...
楊彪確實是有那麼一點老眼昏花了,可還不至於看不出來如今的劣勢...
本以為關東兵馬到了以後,天子也就安全了,甚至還可以給李傕跟郭汜這些叛逆一些懲罰,可是現在看來局勢卻很是不妙啊...
」主公且看...「就在楊彪正憂心忡忡的時候,距離點講台並不是很遠的位置上,帶着面具的李儒卻是在指點着場中的戰況。
這次迎戰,聯軍佈下的並不是簡單的一字長蛇陣,而是相對比較複雜的雁行陣。
兵陣有着非常長的歷史,中國古代作戰是非常講究陣法即作戰隊形。佈陣得法就能充分發揮軍隊的戰鬥力,通過合理排兵佈陣發揮最佳效能,克敵制勝。
簡單地說,「陣形」是古代軍隊的野戰隊形,它是人類戰爭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盛行於冷兵器時代,消亡於熱兵器時代。氏族社會,人類的戰爭表現為部落衝突,當時還沒有軍隊,也沒有什麼指揮,戰鬥大多是一擁而上,如同群毆,自然也就無所謂「陣形」。隨着歷史的發展,奴隸制國家出現,奴隸主為了鞏固統治和掠取奴隸(戰爭俘虜是奴隸的主要來源),開始編制有組織的軍隊,並且採用一定的隊形,這就是原始的「陣」。「陣」是在軍隊產生的過程中,因為組織軍隊和指揮戰鬥的需要而出現的,融合了古代軍制學和戰術學的成果。東方的戰陣起源於中國。中國最早的陣法,據說始於黃帝,黃帝為戰勝蚩尤,從神(九天玄女)那裏學到陣法(天一遁甲),但這只是傳說,有據可考的是在商朝後期。公元前12世紀,商王武乙到武丁編制了左、中、右「三師」,從「三師」的命名來看,已經採用固定的陣形。公元前1066年,武王伐紂,「周師三百五十乘,陳於牧野」,「陳」通「陣」。
早期的陣形比較簡單,按照「三師」的編制,呈一字或者方形排列,陣戰法在西周和春秋的時代極為盛行,當時常見這樣一種情況:兩軍約在某地會戰,列陣整齊,相互攻伐......
中國的陣法是在春秋和戰國發展成熟的,這一成果的代表有《六韜》、《吳子》和《孫臏兵法》。《六韜》又稱《太公兵法》,相傳為西周姜尚所著,據考為後人偽托,成書在先秦或者漢初,至今尚無定論;《吳子》是戰國名將吳起的兵法,略為可信。以上兩部兵法主要介紹了車陣。戰國以後,步騎取代戰車成為軍隊的主要編成,陣法又有了變化和發展,1972年出土了《孫臏兵法》,裏面講述了十種陣形(方陣、圓陣、錐行之陣等),及其使用的方法。同時代的《尉繚子》本來也有「陣形篇」,現在已經失傳。秦漢以後,中國曆朝的軍事家對陣法的發展還有:三國魏武帝曹操著《孟德新書》(已失傳,僅餘若干引用),有專章講述行軍佈陣之法;(蜀)漢丞相諸葛亮「推演兵法,作八陣
第三百八十六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