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州不缺戰馬,雖說本身並不是產馬的地方,但是憑着烏桓之戰從烏桓人手裏繳獲的戰馬,嚴紹還是在青州組建了一支兩千多騎的龐大騎軍。如此數量就是在整個中原也極為罕見,而且這些騎兵還不是單人單騎,而是單人雙騎甚至是三騎…
對於中原的其他諸侯來講,這種配置已經稱得上奢侈。群雄之中能拿得出如此多騎兵的,五根手指數都數的出來,這其中還要算上已經分崩離析的西涼軍。
但是嚴紹很清楚,跟兵刃一樣戰馬也是一種消耗品。不僅是作戰時會有消耗,就連平時也一樣會因為時間的緣故而消耗不停。
所以他才會在同袁紹的關係還不錯時,不斷的從冀州或是并州獲取戰馬,幾乎到了不惜代價的地步。自身也在青州打造了一個馬場,專門用於供應軍中的戰馬。
因為他很清楚自己現階段同袁紹的關係不錯,不代表將來也是如此。等到雙方決裂的時候,再想從河北獲得戰馬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多年的積蓄,使得嚴紹在北海臨近的馬場儲備了相當數量的戰馬。等到他將青州六郡的大部分都掌握在手中時,擺在他面前的就是兩條選擇。
一個是將敢先軍的規模進行擴大,再一個就是另外組建一支足夠龐大的騎軍。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讓人覺得很艱難的選擇。敢先軍成立以來確實沒什麼特別出彩的戰績,能拿得出來的幾乎沒有,大多都是在青州期間所建立的,甚至還有在東萊郡剿黃巾時的戰績。
組建敢先軍這種精銳所需的成本,絕對不是常人所能想像的。就是以北海的富饒,再加上嚴紹搜刮來的財富也只組建了一個千餘人的騎軍而已,平日裏更是當成了寶貝一樣。
不過若是敢先軍的工作僅僅如此,那麼耗費如此巨大的資金來組建這等精銳也就沒有意義了,更沒有必要去擴建。
相較之下,反倒是正常一些的騎軍會更實用些,最起碼在使用的時候不會有所顧忌,而是可以按照要求來進行使用,這也是一支騎軍最應該去做的。
考慮到青州百廢待興,就算嚴紹的勢力已經從原來的一個郡擴展到了五個郡,能夠拿出來擴建的資源還是有限,兩者之間也就只能選擇其中的一個。
而最後,嚴紹選擇的是對現有的騎軍進行擴編,將其從原來的千餘人,擴充到了四千騎…
並不是嚴紹不清楚敢先軍的實力,事實上他很清楚,更清楚任何一個諸侯的帳下都應該有這麼一個精銳才對。問題在於正是太精銳了,所以在動用時才會分外的捨不得,總是顧慮重重,生怕在使用的時候一個不當弄來了太大的損失,就算後面贏了,贏了以後也會覺得心疼。
與其弄一個這樣的大爺來,到不如弄一個更加龐大,也更適合干粗活的騎軍。反正精銳的話,有當前的千餘騎也足夠了。
這也是為何敢先軍仍舊是千餘騎,而普通騎軍卻擴編了如此多的原因。
不過這一次敢先軍仍舊證明了,作為一支精銳精騎,在面對普通騎軍時所擁有的壓倒性優勢,即便是有夏侯淵這樣的名將所帶領,也絕對不是敢先軍的對手。
要知道這個時代的馬鞍跟馬鐙之類的還不完善,使得絕大部分的騎兵在馬背上都並不怎麼舒服,根本無法完全的發揮自己的力量。像夏侯淵的騎軍剛訓練半年,雖說不錯,但也只能用於衝鋒陷陣,騎射一類的並不怎麼在行。
反觀敢先軍,幾年功夫下來,不僅騎射可以跟塞外的胡人相比,本身的騎術也毫不遜色,再加上強悍的武力,遠遠凌駕於尋常騎軍之上。這次硬碰硬,更是在一個照面的情況下就差點讓兗州騎兵全軍覆沒…
&我滾開!」眼見夏侯淵身陷險境,身邊僅剩的幾十騎幾乎是被重重包圍,無論是左突還是右沖都無法脫離敢先軍的阻攔,剛剛趕到的夏侯惇也有些着急了起來,猛的沖了上去,手中的長毛狠狠揮舞向擋在前面的一個騎士。
在夏侯惇看來,自己乃是兗州的大將,武藝不敢說能跟呂布相比,跟當初同呂布戰成一團的那兩個武將比一下還是沒問題的。就算眼前的這些青州騎兵有些棘手,也不可能會是自己的對手。
誰想到本以為這一矛就能解決掉眼前的小兵,卻不想注意到夏侯惇襲來的兵刃後,那個騎士不慌不忙的舉起手中兵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