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裏箱子還有多少?」
「大大小小十多個吧。」說着關興權瞄了眼窖藏龕,道:「應該夠用了。」
這會裏邊的空間大了不少,夠兩個人動手的。張楠和關興權乾脆兩個一起鑽進去:西側的那個大鼎似乎是整個洞龕里最大個的,高度都快有60公分了。
先搬出大鼎里套着的小鼎,不出意外這上頭也有銘文:交給裘波先搬下去。
再挪動大鼎:就搬的這會功夫,張楠就看到鼎內壁上也有長篇的銘文,和記憶中的一樣。
這會現場的所有人腦子裏已經不去考慮這些青銅器的價值,因為它們壓根就無價!而且張楠也不會把東西給賣了,就是自己的私人收藏。
這就和那柄越國王劍的情況差不多:記憶中杭城鋼鐵集團買下那柄越國王劍捐給江南博物館之前,作為越國故地核心的江南省竟然沒有一柄越國王劍!
把東西全給搬家裏去,等到時候開博物館這批驚世駭俗的青銅窖藏展出時,估計會驚呆一群人——西秦的寶物到了江南,有的專家們去腦洞大開的!
就如同夏商周斷代工程一樣,就算最後完工,這爭議就一直沒有停過:學術界嘛,老話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爭爭吵吵更健康。
花大力氣將大鼎搬下土坡,時間都已經接近後半夜1點。
這時關興權搬出個奇怪的青銅器,對張楠道:「這是什麼東西,裏邊大大小小還有8個。」
這玩意三足、束頸、中沿外侈、弧襠近平、蹄形足,上腹部飾竊曲紋,下腹飾變體龍紋龍,器身鑄有3個扉棱。
張楠一看,道:這是鬲,讀li,飲食器具,功用和鼎最早的作用差不多,古代煮飯用的。最早出現的是陶製鬲,這青銅鬲是依照新石器時代已有的陶鬲做的。形狀一般為侈口,就是口沿外傾,有三個中空的足,方便炊煮加熱。
這種青銅鬲流行於商代至春秋時期,後來就沒了。」
張楠接了過來,看到這個鬲的口沿上鑄着一圈文字,這幾個字張楠還真認識大半,道:「單叔作孟-尊-其萬年子-孫-永寶用,他的子孫是沒得用了,歸我們了。」
裏邊還有8件青銅鬲,一樣樣搬出來後發現不但形制都一樣,而且銘文也一樣,都是屬於那個「單叔」的。
8件青銅鬲搬完,把洞龕里最後一件體量不小的大鼎給搬了出來。
時間正好一點。
「攀峰、裘波,把探測器都拿回來,大的小的都要。」
一聽老闆的話,兩名保鏢在搬完最後一件大鼎後,各自拿着金屬探測器回台地。
這趟來帶了三件探測器,除了最早從桂省鄉鎮企業忽悠着買來的那件,還有兩套是美國帶回來的,靈敏度都非常高。
小的那件比機場裏安檢用的那種大不了多少,而大的那件如果用來探測地下幾公斤重的青銅器,3米深度沒問題。
「關哥,攀峰,你們到上頭查一查,就以這裏為中心,有個300平方米就差不多了。」
關興權接過最大型的那套,同李攀峰一道上了上頭的黃土台階開始探測,而張楠一手拿着個小手鏟子,一手小探測器又鑽進洞龕。
小鏟子清理了下窖洞底部,是生土,再用探測器四周查探了一番:除了銅鏽的微弱反應,洞龕四壁毫無金屬反應。
這就能算器物清理完畢,一共28樣東西,不過因為其中一件銅壺出土時蓋與壺身異處,所以實際為27件寶貝。
單單銅鼎就達12件!一次出土銅鼎數量如此之多,估計在整個華夏都屈指可數了吧!
27件器物中,有銅鼎12件,銅鬲9件,銅壺2件,銅盤、銅匜、銅盂、銅盉各1件。6件鼎算得上是大鼎,重量都在40斤以上,其中兩件近百斤。那件銅盂也夠大,70斤總有,一對銅壺也都各有50來斤重!
這邊開始做最後的整理,而在上級台地上傳來消息:地下有反應!
這不奇怪,就在這個窖藏龕頭頂的附近台地上,西秦省考古部門進行過調查、鑽探和發掘。
那次發掘面積也就300平方米,除這個銅器窖藏外,共發掘墓葬16座,其中西周墓葬
第二百九十二章 一件不留